ID: 22911258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234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课件网) 古诗词诵读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1.作者简介 元嘉三大家之———鲍照 鲍照(416?—466),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466),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杀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其诗雅丽,不避危仄;又创七言隔句用韵与中间换韵之法,对后世诗歌颇有影响。有《鲍参军集》。 赏析示例 2.诗歌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3.参考译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总是哀叹,又忧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4.诗歌赏析 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举杯断绝歌《路难》。 (2)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中“_____,_____ _____”以“水”喻人,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3)《拟行路难(其四)》诗人以“_____,_____ _____”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自主检测 (4)《拟行路难(其四)》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认识到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通过“_____?_____ _____”吐出真情,表达内心的感情。 【答案】 (1)酌酒以自宽 (2)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3)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4)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阅读练习 2.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