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1656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统编24版历史七年级同步导学案(全国通用)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含解析)

日期:2025-05-0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9次 大小:745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全国,政治,北宋,8课,通用,2024-2025
  • cover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及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史实。 2.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 【重难点】 1.重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难点:通过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陈桥兵变:960年;后周禁军的统帅赵匡胤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准备好的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拥护他当上皇帝。 2.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定都开封,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不是全国统一)。 速记点2、中央集权的加强 1.最根本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宋朝的统治。 2.措施与影响 措 施 影 响 军事方面 中央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武将领兵,文官调兵); ③经常调动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积弱” 政治方面 中央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加强了皇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积贫” 地方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 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对知州进行监察和分权)。 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了机构臃肿。“积贫” 财权方面 地方 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但造成地方财政过于穷困。“积贫” 崇文抑武 发展文教,改革展科 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大,军队战斗力下降等;导致了宋朝积贫积弱。 速记点3、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的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次战败,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不断膨胀,财政入不敷出。土地高度集中,赋役不均,弊端丛生,改革呼声日益高涨。范仲淹、王安石等相继进行改革变法,以挽救社会危机。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措施:(1)经济上:募役法(限制官僚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促进农业发展) (2)军事上:保甲法(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5.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但是,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人民的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名师点拨】 1.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国的王朝,与它并立的还有辽、夏等政权。 2.宋朝政治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课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陈桥驿地处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南15千米,是河南省黄金旅游“三点一线”宋都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文化的源头。该地成为文化旅游景区的历史典故是( ) A.黄袍加身 B.草木皆兵 C.纸上谈兵 D.破釜沉舟 2.北宋时期,国家财政常常入不敷出,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不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