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十八洞村:千年苗寨的“华丽转身”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2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理解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科学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2.科学精神: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3.公共参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议题一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议题二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回顾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议题一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探究与思考 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之路 2013年,十八洞村全村有225户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在村民的家门前空地上召开了一场座谈会,共同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在这里,习近平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 结合十八洞村的脱贫之路,说一说做事情要达到预期目的,要具备什么条件。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在座谈时,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基本方法,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十八洞村紧扣"精准"二字,积极进取,从自身条件出发,采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有效措施,致力脱贫,于2017年成功脱贫摘帽。 条件一: 对自身的客观条件有清晰的认识 十八洞村村民首先分析了自己的客观情况。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但人均耕地少、交通设施落后等,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好。 气候、地形、土壤,都适合种油茶。 该村属于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苗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原因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 【拓展认知】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德,指的是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中的一个。封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为河间王,死后谥号献, 所以称“河间献王”。他一生酷爱藏书,曾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研究整理。刻苦钻研,使很多读书人深为赞叹,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因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了“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