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4500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21690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地理,必修,第四章,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海岸地貌的概念,区分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核心差异。 ⑵熟练掌握海蚀崖、海蚀平台、沙滩、沙嘴等典型海岸地貌的特征,并能结合地理原理分析其形成过程。 ⑶学会运用卫星影像、等高线地形图等资料,识别不同海岸地貌类型,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2.思想方法目标 ⑴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从波浪、潮汐、地质构造等多要素分析海岸地貌的形成机制。 ⑵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不同海岸地貌的演化规律,掌握 "现象 - 成因 - 影响" 的地理分析框架。 ⑶强化地理实践力,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探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区域认知:结合三亚亚龙湾等案例,认识不同海岸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⑵综合思维: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海岸地貌的动态演化过程。 ⑶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模型制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海岸地貌的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能力。 ⑷人地协调观:探讨人类活动对海岸地貌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念。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海岸地貌,说明其景观特点与形成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流水地貌、风沙地貌后的延伸。教材通过典型案例和直观图片,系统介绍了海岸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强调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亚龙湾等案例的引入,为学生理解海岸地貌的演化提供了具象化素材。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②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形成机制。 ⑵教学难点 ①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海岸地貌的动态演化过程。 ②区分不同海岸地貌的主导影响因素。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貌认知基础,但对海岸地貌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学生对直观的影像资料兴趣浓厚,但在抽象原理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学中需通过情境创设、实验模拟等方式,将 "波浪侵蚀"" 泥沙堆积 " 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地理过程,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增强知识的实用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5 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海南三亚亚龙湾的航拍视频。 展示细腻沙滩、陡峭海蚀崖、形态各异的礁石等景观。引导学生观察地貌特征,提问:"三亚亚龙湾的沙滩为何如此细腻?海边的礁石为何形态各异?" 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记录典型地貌特征,尝试结合已有知识解释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兴趣,将抽象的海岸地貌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场景,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问题导学(3 分钟) 教师活动:发放导学案,布置预习任务: 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形成动力有何差异? 三亚亚龙湾的沙滩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其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标注关键词,初步构建知识框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三)新知探究(10 分钟) 1. 海岸地貌的形成机制 教师活动:展示波浪作用示意图,讲解波浪侵蚀与堆积的原理。播放动画演示海蚀崖、海蚀平台的形成过程,强调 "溯源侵蚀 - 崩塌 - 磨蚀" 的动态演化。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绘制海蚀崖演化过程示意图,标注关键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将抽象的地质过程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侵蚀地貌的形成机制。 2. 海岸地貌的类型 教师活动:分组展示海蚀崖、海蚀柱、沙滩、沙嘴等地貌图片。 引导学生对比特征。组织学生完成《海岸地貌特征对比表》,归纳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差异。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填写表格,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