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三首》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语言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开启任务,读准古诗。 1.中国梦,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爷爷提出的,号召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其实,千百年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华儿女都有不同的中国梦。第四单元的学习,我们将通过一个大任务———寻绎中国梦”,去寻找,三位诗人的“中国梦”;去回应,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梦”;去讲述,今天我们的“中国梦”。在这过程中,学习四篇课文,学会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节课,让我们首先走进第12课———《古诗三首》。 3.检查朗读三首古诗,相机正音。 二、品悟思辨,完成任务(一)(二)。 1.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梦想,表达的是老百姓的期盼。这三首诗,诗人分别在表达怎样的期盼呢?让我们小组合作,一起来探究。 出示研读任务一:和组内同学一起研读三首古诗,通过注释与资料,深入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寻找诗人“心中的期盼”分别是什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4分钟)(写在大挂纸上) 诗题 诗人 心中的期盼 对谁说的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示儿》 陆游 《题临安邸》 林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2.大挂纸贴出来,指名小组代表发言。 1)交流《示儿》 学生代表交流:陆游的期盼是希望看到祖国统一,他是在临终前,对儿子说的。 相机追问:你们从哪里读出来的?重点关注: 示儿:写给儿子,让儿子知晓 家祭:家里举行祭祀,向先人表示哀悼、纪念。你见过生活中什么时候家祭过吗? 乃翁:你们的父亲。就是指诗人陆游。 ③期盼祖国统———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2)交流《题临安邸》 学生代表交流:这是林升在看到当朝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醉生梦死,而发出的心声,期盼祖国统一。 从哪里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说说诗句主要意思。“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相机追问: 明明是“游人”啊,怎么是“当朝权贵”了呢? 引导抓住“直把杭州作汴州”理解。 3)结合资料,思辩研读两首诗。 出示研读任务二: 很有意思,不同的诗人,心中的期盼却是一样的!那这两首诗有什么关联吗?我们来探究一下。 关联一:有相同之处 他们所处的朝代———都是宋。由此可以推断出什么?(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一样的。) 让我们通过地名来了解一下那段历史。找一找,两首诗中写到五个地方分别在哪里?根据地图,讲讲这段历史:金兵入侵,中原丢失,九州不再完整,北宋成了南宋。 南宋地图 北宋都城汴州本来是怎样的呢?看一段视频资料(《清明上河图》的开端部分)。 当时的汴州楼宇林立、车水马龙、集市热闹,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超过百万的人口居住在这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但这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都不复存在了。 那一年,陆游2岁,林升4岁,从记事开始,他们就和全国老百姓一起,每天———但悲不见九州同”,每天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 ②关联二:陆游的诗表达了盼不到祖国统一,林升的诗点明了原因。 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为什么?从林升的诗中找答案。 引导学生联系“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明白:南宋官员寻欢作乐、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全然忘了亡国之痛。 引申:(聚焦陆游)20岁时,陆游写下这样的诗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58岁时: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68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