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18916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教学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5-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598676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四,PPT,34张,教学课件,必修,选择性
  • cover
(课件网)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四单元 历史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述人类居住形式与环境的变迁。第10课讲述村落、集镇、城市的出现与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第11课讲述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演进、人类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变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人类产生以后,居住形式逐渐变化,特别是农业的产生,促使人们定居生活,由此产生村落。村落具有居住、防御、繁衍、集体活动等功能。居民定期交换物品,促进了集市的产生。出于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需要,集市发展成为集镇。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加,集镇的交往、商贸、防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逐渐形成。受各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地民居具有各自特点。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服务更加便捷,城市的各项功能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更加完善。同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加剧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主线是人类居住形式、居住环境从古至今的变迁,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其发展的历程,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不断改造自然、建设城市、改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这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体现,也是其历史创造者地位的体现;每个时期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均以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基础,这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城市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唯物史观辩证、客观地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增进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理解。 ①通过学习中西方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过程,理清三者之间的阶段关系,培养对古代人类生活环境的时空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的认识。 ②通过史料分析,探究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民居,正确认识居住条件和环境与民居的关系;综合分析不同时期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原因,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强化史料实证意识与方法。 ③综合运用各种文献资料,提取分析有效信息,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尝试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探讨关于城市出现原因的多种学术观点,体会历史解释的多元性;结合各地历史背景理解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评价,培养提取信息、解读材料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④通过学习世界各地民居的多样性,理解人类各文明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增强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识;通过了解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提升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 重点: 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原因及功能。 难点: 古代世界各地民居多元化特征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一:探究古代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看图说明早期先民居住形式的变革。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筑屋。 新课讲授 早期人类穴居、巢居的演变过程 穴居的演化 原始巢居发展序列 新课讲授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人类居住形式演变的原因。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 材料二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新课讲授 材料三 人类最初住在洞穴里,当时的人们以狩猎为生。在洞穴中,他们很安全。人们在洞口生火,这样既能取暖又能在他们烤肉时防范动物。人类离开洞穴,气候或许是个原因。当冰川撤回到北方时,气候变得温暖潮湿,植物生长,阳光让人们走出洞门,正如它催发了花开。同时,冰川消融让其他地区的肥沃土壤得以显露,大批畜群也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