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 亭 集 序 东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神龙摹本,藏于故宫博物院 知人论世 壹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字逸少,东晋书法家,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贵族,少有美誉,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走进作者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他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尤其檀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且才学过人,乐游山水,爱道家之学,喜结交名士。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从小跟随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yóu)。“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穿云,矫若惊龙”。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在诗文创作上也是高手,其文用笔洗练,不尚辞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王右军集》。 走进作者 兰亭 为东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水经注·浙江水》)。 东晋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名流宴集流连之地。 解 题 集 集结成集 序 一种文体 多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之语,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赠 序 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以及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有自己作的,叫“自序”,如:《呐喊自序》 ;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书 序 文体知识 兰亭集会 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0余人在兰亭集会。集会上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社会背景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百姓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的人,他们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士大夫们不满现状,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正是在这种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着的追求和留恋。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疏通文意 贰 第一段 疏通文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于)左右,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列坐(于)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永和九年 即农历三月 开始,开端 聚集,会合 状语后置 古代民俗 形作名,贤士 全,都 形作名,少者和老者 全,都 聚集,集合 高 长,高 景物互相衬托 使动,使……流 酒杯 以次相坐 省略句 省略句 省略句 旁边 即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