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25271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4364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PDF,试题,语文,调研,南通市
  • cover
江苏省如皋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 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木叶”是什么呢?“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 树叶”呢?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 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必须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潜在 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 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 想到了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带有密密 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 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十分一致的,“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因此在古典诗歌中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 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 ,一般乃是褐绿色,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 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 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 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 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