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 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工作秘密★启用前 漳州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熙载认为“ 志”含有道德属性,因为“立志只是立其为善不为恶,从正不从邪之志”。章太 炎则认为:“语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见诗是发于性情。”在他看来,“ 三国以前的诗,都从真性情流出”。从“情”字出发,并以此为判准,章太炎自 然要贬低东晋时期的“清谈诗”和宋代的“理学诗”。但从“诗”的本义看,创 乎并非如此简单明了。周亮工就认为:“情理并至,此盖诗与文所不能外也。” 在“德”与“艺”的关系上,刘熙载认为:“诗品出于人品。”王国维同样认 为作品之伟大取决于作者人格之伟大。他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 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 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在中国人视之,倘若离开 作者人格的道德积淀,文艺作品就会丧失其真正的价值。 孔子在历史上开辟了“诗教”传统。相传周公“制礼作乐”高孔子则把诗 歌纳入礼教的路径,既体现了中国伦理本位主义偏好,也契合了中国社会的固有 诉求。孔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原本出自《 诗经·鲁颂》。“思”本是彼时诗歌中通用的发语锌,并无具体含义,关健即在“ 无邪”二字;但它却被孔子赋予整部《诗经》根本旨趣之意涵。孔子的这一思想 由此成为诗教传统的源头。因为“他对《诗》三百篇的总评价,归结为‘无邪' 二字,认为诗和道德修养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此开了诗教的先河。这对 中国审美传统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孔丘论诗主张之重在礼放,那就可知此后 汉宋诸儒对兴观群怨的注释,实际上都是根据孔丘温柔敦厚的思想来作解释的。” 漳州市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救学质量检测语文试趣第1页(共10 钟嵘《诗品》曰:“动天地,感鬼神,英近于诗。”这分明说的是诗能引发人的情 感激荡,且超乎时空限团。但深入一层看,却还有道隐的寄托和负荷之意在。倘 若离开了道德的内涵和寄托,空洞的情感是无法具有如此戚撼放果的。 当然,文艺毕竟是市美创造活动的表达和产物,倘若道德功能走向极致,甚 至反噬审美本身,那么“矫枉过正”也就在所难免。在论及魏晋文学时,鲁迅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此即一个明显例证。在一定意义 上,这可被看作一种逆流,即唯美主义式的“反动”:但从历史的长时段看,这 毕竞只是中国古代审美传统漫长乐章中的一个短促的插曲。到了唐代,韩愈在“ 原儒”的大背景下拨乱反正,明确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 (摘编自何中华《从中国审美传统特质看中国文论话语自主性》) 材料二: 中国传统审美意识都是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生长起来的,审美与生活处于不离 不弃的圆融状态,中国泛审美意识,根植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这与中国传统 儒、释、道分别对“善”“佛”“道”的阐发方式密切相关。 儒家的“尽善尽美”思想,将美感的生成与和“礼”“善”相关的伦理道德 因素关联在一起,“善”(伦理)和“美”(审美)被置于一种泛审美的关系之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并不将“美”与日常的伦理道德实践“善” 相割裂,而是讲求礼乐相济,在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之中洋溢着“美”的因素。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由阴阳虚实交互构成,其中虚体之气更具本质性。道家的这种 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的“美”的理念主要指向万物虚 实相生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