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二教学期中检测 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2、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珠三角地区形成镇政府、村集体和村民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珠三角地区出现“半城半乡”的混合空间以及村镇建成区空间碎化、产城分离、土地紧缺等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开始推动上级政府更多地介入地方发展,建设新型产业园区。狮山镇承接佛山国家高新区南海园的产业转移,成为工业强镇;东莞市建立的松山湖镇高新开发区,成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如图分别示意狮山镇和松山湖镇功能区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与狮山镇相比,松山湖镇的土地利用( ) A. 混合利用度强 B. 景观破碎度高 C. 政府干预度低 D. 产城融合度高 2. 松山湖镇高新开发区建设居住小区的主要目的是( ) A. 吸引劳动力入园 B. 平衡职住需求 C. 提高行政效率 D. 优化城镇功能区 蒸散是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称,是自然水循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干旱内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格尔木河自昆仑山流出后,经过山前戈壁砾石区时大量下渗,并对地下水体进行补给,后经过细土平原区至洪积扇前缘,最终汇入终端的达布逊湖。如图示意格尔木河流经不同地貌区(a—b)沿格尔木河流向依次发生的月蒸散量与植被指数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a—b月蒸散量与植被指数变化关系最可能发生的方向是( )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4. 格尔木河流域月蒸散量最大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5. 植被对格尔木河流域月蒸散量贡献最大的地貌区是( ) A. 山前戈壁砾质平原 B. 绿洲平原 C. 盐沼平原 D. 盐湖区 王茂沟小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是无定河左岸一级支流韭园沟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沟,地形破碎,坡陡沟深,地貌复杂,是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坡耕地(22.32%)、梯田(15.36%)、坝地(6.24%)、草地(36.51%)、果园(10.42%)、林地(9.15%)。如图示意王茂沟小流域地理位置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 王茂沟流域土地利用过程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 坡耕地 B. 坝地 C. 草地 D. 果园 7. 王茂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在该流域的分布,反映出该流域( ) A. 人口稀少,人地关系和谐 B. 因地制宜,缓解水土流失 C. 沟谷发育,土地种类多样 D. 利用资源,充分发展经济 8. 该流域坝地发挥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 A. 降解污染,提高大气质量 B. 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盐碱化 C. 稳固沟床,涵养水源 D. 削峰补枯,减少洪涝灾害 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区域,早期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资源消耗量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21世纪以来,随着优势资源枯竭,淮海经济区工业结构进入绿色转型时期。下图分别示意2001年和2020年淮海经济区能源保障水平系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保障程度的综合指数,其值越大,代表能源保障水平越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 推测淮海经济区的主要能源资源是( ) A. 石油 B. 水能 C. 煤炭 D. 天然气 10. 与2001年相比,2020年能源保障水平系数变化最大的区域位于淮海经济区的( )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