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26970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0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482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期中,答案,试卷,语文,考试
  • cover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高二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我们充分重视在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客观生活的作用和地位的。不过这种生活,并不是像过去那种传统古典观念上的生活,即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论生活观念。现在我们可以说,广义上的生活确实是一切文学的源泉、描写对象,但是客观的“自然形态的东西 ” “粗糙的东西 ”不能直接自然而然地进入文学创作过程,这是不言而喻的。客观世界上存在着“文艺原料”———日常生活现象。这种日常生活现象,只有经过作家审美上的高度集中、选择、概括、典型化过程才能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客观的实际生活要变成为创造文学作品,则它必须是为作家“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很明显,客观实际生活不能直入文学,文学并非反映原始形态生活本身,而是由文学创作主体作家审美地用语言文字符号再现、叙述、描绘、表现社会生活意识情感流。比如,毛毛虫、蚊子、苍蝇、青蛙、江河湖海、疯子,甚至风土人情等,它们的自然自在形态本身不能直入文学,文学就是文学,文学只能经过作家这个创造主体审美地再现和表现投影在客观社会生活、世相,如人、事、物、象、景、境、情、思、意上的人———主体的某种感觉、感情、情绪、思想等“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生活暗示给人们什么,人们又从生活中捕捉到什么暗示。生活中蕴藏着某种意味,这种生活意味、内蕴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本质。文学再现和表现这个生活内质。从这个意义上郑板桥提出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之说。这是谈的整个文艺创作过程及其规律,把这个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方式表示,就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山”经过———山就是山———山不是山———山又是山,这种三个阶段或过程被创造成语言的文学作品实体。 由此,我们又可以悟到,如果想真正深刻地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本质,倒不如先走向实际文学创作过程,研究从生活到创作主体对象———语言文字符号———作品———读者,这些从生活到创作过程的许多中介环节。我们觉得这是走出生活与文学关系的空泛争论困惑之比较明智的现实途径。特别在当今时代,一切离开客观具体实际运动过程、中介的泛泛空论于文学本质及文学与生活关系的研究,对文学创作都补益不大,并无多大意思。就是说,像以往那样旷日持久的抽象概念之争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创造益处甚少,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学风。 (摘编自全国权《关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表述方式之再思考》) 材料二: 1 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应该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行星与恒星的关系。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叫做公转,一转三百六十五天,但是,不要忘记,地球之所以能够公转,就是因为它能够自转,一转就是一天。如果不能自转,也就谈不上公转了。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可以比作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外部关系,性质上是他律,而自转就是文学的自律,自身的规律。如果文学没有自己的规律,也就不可能有围绕社会生活旋转的他律。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学理论之所以不景气,就是因为长于讲有目共睹的公转、他律,而对于其自转、自律,因为身在此球中而不能感知,即使有感知,也比较浮浅、零碎。因而,仅仅从他律、与现实关系来评价文学经典,在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形成了强大的优势,轻视、藐视乃至无视文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