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扬州高邮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25.4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李泽厚的“积淀说”借鉴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相关学说,将克莱夫·贝尔、荣格等人的思想加以改造,其理论既是“自然的人化”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积淀的概括和凝练。李泽厚早在《论美感、美和艺术》中就指出:“审美就是自然的人化,它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社会的、具有功利性的。”而后他对理性与感性、社会与个体、历史与心理的关系进行了长期思索,于《美学论集》中提出“积淀”概念,并在《美感谈》中将“积淀”以何种形式去体现“自然人化”的发展详细阐释。“积淀说”的提出,给予美学研究以新视角,此后,实践美学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 作为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经典之作,《美的历程》运用西方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站在新的视角审视文化艺术。克莱夫·贝尔将审美与生活剥离开,只运用色彩知识进行艺术欣赏和审美情感的关照,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虽不乏新颖,但也让审美落入“有意味的形式”和“审美情感”循环自证的怪圈。李泽厚先生对其进行了修正,指明使审美脱离循环自证的途径,即以“积淀说”对其中的缺陷进行弥补。他在《美的历程》中特别写道:“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已积淀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情感’。”以此,将审美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脱离出来。 “积淀说”使我国的美学研究从注重客体分析转向对主体方面的探讨,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内容纳入美学研究的范围,不但使涉及的研究领域得以拓展,也带来了新的观察视角。但“积淀说”也有所局限,譬如李泽厚谈审美活动,虽认可美的客观性对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也做了较明确的阐述,但他只从心理结构上将人划分各类,忽视了审美的独特性。而在谈论科技美时,总是试图找出其中的情感因素和积淀成分,无法正视人们对于过去的摒弃和处于自身猎奇心理的欣赏。在《美的历程》中,他多以宏观视角进行解说,挖掘积淀因素,对艺术作品的独特性有所忽视。而其美学理论,也多以阐释为主,未对根源、成因深入探究。 (摘编自张靖池《<美的历程>与李泽厚的“积淀说”的关联探析》) 材料二:《美的历程》始终建构在鲜活的历史原物上,考察的艺术门类几乎涵盖了古典艺术所有类型。历史结论成立的双重证明本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问题的一贯态度,而执马克思主义为自己思想重要一端的李泽厚也将建立在艺术品之上的研究方法贯彻始终。在《美的历程》的结语中,李泽厚以近乎结论的方式指出“艺术趣味的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是现实生活”,为书中依据历史原物阐释美学历程提供了注脚。李泽厚以敏锐的感悟力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抓住各个时期艺术的命脉和闪光点,对美学风格以及美学历程的梳理都建立在对具体艺术品的考察和分析上。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为美学研究带来鲜活且厚重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当某个时期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情况下,可以避免单纯理论研究带来的误解。例如对于中唐文艺,若按传统的文学史观念推演,中唐无疑处于唐代艺术的衰落乃至低谷期,然而李泽厚却通过对代表中唐文艺的“杜诗颜字韩文”以及中唐阶级力量的对比消长的考察中,获得了“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并不是盛唐,而毋宁是中晚唐”的论断。 如果将艺术品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