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历代的民族关系及政策,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事实,培养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史料证实) 重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和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政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举措 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 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实行兴边富民行动 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小历同学解读下面两幅统计图,得出结论是:少数民族代表数占代表数比例大于历次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数比例。这个结论说明了( ) A.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高度自治的国策 B.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策 D.重视少数民族的政治代表权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2.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 政协的徽章 第一届全国人大 西藏自治区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少数民族人民地位的提高 3.根据中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 ) A.促进民族平等团结 B.赋予完全自治权力 C.设立特别行政区 D.推行民族同化 4.每年除全国法定节假日之外,云南省大理州还有两个独属于自己的节假日,即“三月街”民族节和自治州成立纪念日。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制度 5.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力地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构建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这一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联邦制 C.中央集权制 D.民主集中制 6.2017年,新疆增开了乌鲁木齐至和田的特快旅客列车。下图为列车的标识,设计成石榴造型。该设计表达的意愿是( ) A.促进经济发展 B.完善基层民主 C.提升国际地位 D.维护民族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