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0627

安徽省芜湖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343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安徽省,教学,试题,语文,统测,质量
  • cover
安徽省芜湖市2025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明绵延几千年而不绝,除了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等自然因素外,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从内部层面看,中国具有强劲的“内生性”或“内生动力”,它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支撑;从对外交往层面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外化”方略,它为中国传统文明的延续提供可持续的有效保障。所谓“外化”方略,主要是指:中国以本域所具有的较高水准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的优越势能为基础,主要通过“融合”“化合”“教化”一类的和平交往方式,而不是主要地通过“征服”“掠夺”“扩张”的军事侵略方式,来进行对外交往活动,向本域的四方区域逐渐扩大自身文明的影响力。 (摘编自吴忠民《“外化”:有效保障中国传统文明绵延不绝》)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明的两个载体相辅相成,完美对接,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文明有两个载体:一是精神的载体;即宗教或非宗教的学说,这是文明的意识形态;二是政治的载体,即国家力量,这是文明的制度保障。精神载体和政治载体缺一不可,否则文明就无所依赖,站立不稳。两个载体的关系决定了文明的强弱和延续:如果相互支撑,文明就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倘若搭配不当,文明就发育不全、难以为继。中华文明的特别之处,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精神载体(孔子学说)和政治载体(统一国家)的完美对接。自那以后,两个载体始终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内核,跨越两千年而不变,由此保证了文明的主体性始终坚固。 相比之下,世界其他主要文明都不是这种情况。例如,西欧一直没有形成两大载体的有机搭配:古希腊既没有完整的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尽管古希腊哲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作为欧洲最早的文明,它却如过眼烟云。罗马时期的欧洲形成了庞大帝国,其国家力量强大,却长期未出现统一的意识形态;待这种意识形态(基督教)终于出现时,罗马国家却行将就木。中世纪的西欧维持了基督教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使文明的精神特征十分明显;但“国家”却被抛弃,封建领地解构了国家,也解构了社会。当然,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有能力并且有意愿融合一切外来文化。在中国历史尚没有文字记载的萌生时期,就有黄帝族和炎帝族融合的传说,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源头。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华夏与百越、九黎等文明的融合,形成东亚大地的文明主流。再往后,关于“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的说法,体现着中原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互动,而互动的结果,则是出现夏商周三代的变化和秦汉统一的国家,完成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使命。这以后,“中国”和中国以外“异域”的交融互动就成为融合的主题,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壮大。许多人在讨论中华民族的属性时指出: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血缘的民族,而是一个文化的民族。从血缘上看,中华民族是诸多种群在历史上形成的集合体,呈现出生理方面的多样性;然而从文化上看,中华民族显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