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0741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123244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西林,PPT,33张,课件,三首
  • cover
(课件网)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题西林壁 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可以知道有关这首诗的哪些信息? 作者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诗。 题/西林壁 解读古诗 书写、题写。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唐宋时期题壁成风,原因之一是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之一。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对诗、文、书、画都很精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其中一首。 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经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题 侧 峰 庐 缘 yuán tí cè fēng lú 题目 侧面 山峰 庐山 缘分 我会写 题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缘 峰 侧 庐 他博闻强识(zhì),一下子就识(shí)破了敌人的鬼把戏。 识 shí zhì 识别 博闻强识 多音字 ①加一加识字法: 亻+则=侧 广+户=庐 ②比较识字法: 锋———蜂———峰 识字方法 学习任务 ·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他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诵读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 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 正身处庐山之中。 古诗大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写景 诗人从哪些角度观察了庐山?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思考: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处在什么位置看庐山的?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角度:正面、侧面 位置:远、近、高、低 启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会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侧看 远 近 高 低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千姿百态 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 岭:连绵起伏、层峦叠嶂。 峰: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山岭”和“山峰”分别是什么样的? 角度不同 连一连。 高耸入云的 连绵起伏的 山岭 山峰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先写了诗人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实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了原因,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后的体会。说明了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成见的道理。 “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 身在此山中 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地看。 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