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把握古今词义 的联系与区别 第八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①明确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义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②了解词义发展过程中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过程。 ③掌握并运用通过语言现象追溯古义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 了解词义发展过程中由本义到引申义的发展过程。 掌握并运用通过语言现象追溯古义的方法。 导入新课 词义的古今差异是我们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现代汉语词汇和古代汉语词汇有着继承和发展的渊源,这种关系在造字规律和汉字演变过程有所体现,虽然词语古今异义,但是字形里面见玄机。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一探究竟。 新知讲解 任务活动一:探究一词多义 新知讲解 环节一:探究一词多义 了解“一词多义”的具体内涵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新知讲解 环节一:探究一词多义 ①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如“引”:《说文》解释“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成语“引而不发”的“引”,就用引的本义,其他意义如“延长、引申、引导、引———等,都是从“开弓”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新知讲解 环节一:探究一词多义 ②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引申义和本义密切相关,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发展,本义只有一个,而引申义可以有一个、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这些意义都是跟本义有着意义上的联系,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由此产生的。 引申义有远近之分,离本义近的叫作近引申,离本义远的叫作远引申。远引申一般是由近申义再引申的,所以也称为间接引申,近引申也叫直接引申。 新知讲解 环节一:探究一词多义 ③词的比喻义 比喻义是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新知讲解 环节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探究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例:“素” ①本义是未染色的丝织品,这种织品柔软光洁,色白,《孟子·滕文公上》:“冠素。”冠素,就是戴着用未染色的丝布做的帽子。 ②从丝织品的颜色引申出“白色”的意义。《诗经·召南·羔羊》中的“素丝五纪”就是“白色丝五条”。 新知讲解 环节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探究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例:“素” ③把丝织品的颜色用在抽象意义上,引申出“白”“空”的意义,《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不素餐”就是“不白吃闲饭”。 ④“素”未着色,体现了丝织品的本色,所以引申出“朴素”的意义。《淮南子·本经》:“其事素而不饰。” 新知讲解 环节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探究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①风浪: 本义: 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艰险的遭遇。 造句: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新知讲解 环节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探究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②风雷: 本义: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 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造句: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新知讲解 环节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探究一些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③风起云涌: 本义:大风起来,乌云涌现。 比喻义: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造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新知讲解 环节三:理解古诗文中的一词多义 例1 :绝 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 劝学》)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