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1203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46146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课件,27张
  • cover
(课件网) 沁园春·长沙 第一单元 语文 1.学习感受并理解诗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2.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目标 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以及融于景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词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学习重难点 二十三年三握手, 陵夷谷换到今兹。 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该诗作者是谁?讲的又是谁?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一、上片赏析 新课讲授 1.确定写景的时间与地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把自己置于秋天的广阔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新课讲授 2.把握写景时词人的情绪状态: 诗句: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闲适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隐逸 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怅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思考:“独立”能否换为“站立”“直立”?为什么? “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高大伟岸、踌躇满志。 新课讲授 3.归纳所写景物的范围与特点: 哪一个字引出词人所见之景?有什么特点?角度有什么不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新课讲授 3.归纳所写景物的范围与特点: 看 (领字)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远眺———山上———远景 近观———江中———近景 仰视———天空———高景 俯瞰———水底———低景 静景 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色彩鲜明生机勃勃 新课讲授 4.研讨写景的技巧: 在对诗中景色进行描绘呈现时,视角转换应当采取快速切换的方式, 还是以一种较为缓慢、细致的节奏来推进更为适宜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此时视角转换应是悠然品味、细致观赏的节奏。 新课讲授 4.研讨写景的技巧: 首先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等景象的大致轮廓 接着为其染上缤纷色彩:红透的枫林、湛蓝的天空与碧绿的江水相互映衬 再让画面动起来:秋风轻拂使满山红叶摇曳生姿,江水缓缓流淌 最后呈现出精细逼真的特写画面:雄鹰在辽阔天空振翅翱翔,游鱼于清澈水底自在穿梭。 新课讲授 5.赏析景物描写的细节。 这首词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万”字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本词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新课讲授 6.意境之思: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上片一改过去写秋的诗词中那种感伤、肃杀的“悲秋”情调,抓住典型景物来描写,选取了红叶、碧水、蓝天、百舸、雄鹰、游鱼等活泼、美好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表现了词人宽广的革命主义胸怀。 新课讲授 二、补充背景 新课讲授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但同时,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共产党人陈独秀也认为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出来的激情,写下这首词。 新课讲授 “主沉浮” “主沉浮”,意即把控国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