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1231

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5377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单元,石钟山,钟山,课件,28张
  • cover
(课件网) 石钟山记 第三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过诵读涵泳,掌握、积累“临、搏、适、固”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及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 2.通过将散文改写成哲理诗,明确本文融写景、叙事、说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并通过交流讨论,感受散文与诗歌的艺术差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本文融写景、叙事、说理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难点: 宋代哲理诗的写作技巧。 导入新课 学校文学社打算推出一期以“宋诗风采”为主题的校刊,其中一个栏目———对话古今,需要将古代散文作品改写为诗歌,以体现宋诗风采。为此,我们班选择了《石钟山记》一文,尝试将其改写为最具宋代特色的哲理诗。 讲授新课 走进经典 任务一 讲授新课 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重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一代豪放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讲授新课 ② 写作背景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属江西省湖口县。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米。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1 000米。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就是旅游胜地。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 讲授新课 ③ 文学常识 游记 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讲授新课 ④ 基础知识梳理 通读全文,标注下列加颜色字的字音意义或画线句子的特殊句式 《水经》云:“彭蠡( )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 )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桴( )止响腾( ),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讲授新课 ④ 基础知识梳理 《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句末语气助词)。”郦(lì)元以为下临(面对)深潭,微风鼓(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拍,击),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使动,使……发出声音)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hán hú)(同“含糊”,重浊模糊),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传播),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ɡ)然有声者(句式:定语后置),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 讲授新课 ④ 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