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 课后巩固 能力提升 一、课后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无能为也已 【答案】 A 【解析】 B项,“说”同“悦”;C项,“共”同“供”;D项,“已”同“矣”。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敢以烦执事 ②以乱易整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对对方的敬称 ②替代 ③替 B.①执掌事务 ②交换 ③被 C.①对对方的敬称 ②替代 ③给予 D.①管理事务 ②交换 ③是 【答案】 C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B.晋军函陵(驻军)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外交使者)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答案】 D 【解析】 D项,“说”同“悦”。 4.下列加点的“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 D.自以为得之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以为”的意义和用法。A项,是“以之为”,“把它当作”的意思。其余各项是“认为”的意思。 5.下列带“之”字的各句均选自本课,若按用法把“之”字分类,哪一项正确(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答案】 B 【解析】 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是结构助词;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亦去之 【答案】 D 【解析】 A项“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B项“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C项“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答案】 A 【解析】 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能力提升 (2024·安徽合肥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现在说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__①__字伯鱼。春秋战国后,人们喜欢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等。汉代国力强盛,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取名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西汉末直到东汉三国,单名盛行。到魏晋南北朝,士大夫受清高风气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裴松之等;其时又因佛教盛行,使命名又多取佛语,如王僧智、崔僧佑等。 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古人注重礼仪,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__②__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取字情况看,__③__,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名与字的关系种类也多样。如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如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关。如晏殊字同叔,殊与同义相反。名与字的意义还可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取水生于金之意。至于班固字孟坚,欧阳修字永叔,则是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8.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