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4·辽宁省大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生命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笼罩其上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围绕这部小说,存在着诸多谜题:有关版本、作者、评点者、人物原型……同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蕴、广博的指涉、精心的比喻,也使其人物形象圆满生动,情节发展呈现复调格局,结构脉络具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特征。 然而,印刷媒介的传播是单一中心、主张确定性的。与之相应,印刷文化体系中的《红楼梦》虽然样式众多,却大都在进行确定性的寻求,力求将其明确、固定。研究著作讲究权威,期望还原唯一、排他的文学和历史;各类续书,不论作者能力眼界高下,大多力求贴近原著。为了使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红楼梦》,出现了许多“横排本”“简体本”甚至“普及本”和“缩略本”。作为对名著的普及,它们是必要的,但小说的魅力源于细节,删去细节的版本在展示效果上无疑会大打折扣。有了这些普及版本,伴随着受众在“接受———认知”中的自动省略和突出,原本充满暗示、隐喻和谜语,“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变成人人都能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中学课文。它从含混到明确,繁复故事逐渐变成梗概: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过程,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复杂的人物性格也成了一一对应的符号;娃娃脸的宝玉天真多情,瘦弱的黛玉敏感忧郁,丰腴的宝钗温柔宽厚…… 即便是人各有异的舞台表演、绘画作品,也在试图将不确定的《红楼梦》确定下来:戏剧确定在神态、身段上,绘画确定在笔墨、线条上。例如,梅兰芳在京剧《黛玉葬花》中,以一米八的男儿身扮演十三四岁的娇弱少女,其定妆照中“眼睛是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即遭到鲁迅诟病,但排除这些个人因素,他却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其身段、扮相在舞台艺术中的优势,将黛玉颦颦的神、缠绵的意表达了出来。又如,在颇受公众推崇和认可的戴敦邦所绘《红楼梦》图画中,人物眉眼仅以极简的笔法勾勒出线条,但公众并不追究,而是沉浸于寥寥几笔中流露的风流袅娜和无尽萧瑟。 诞生并流传于印刷文化中的《红楼梦》不可避免地实践着单向且封闭的传播:研究者、编辑、作家和艺术家们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力图消除差异的《红楼梦》传播体系。在媒介转型、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中,伟大作品不可能是封闭的,它必然会具有新的面貌,生成新的形式。 (摘编自许苗苗《林妹妹的朋友圈———?红楼梦? 的网络传播与媒介转型》) 材料二: 新媒体技术最大程度融合了文学经典传播的各种类型,打破纸媒时代平面文字、图片的物理性束缚,囊括了之前媒体所有的表现形式。 每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的方式密码,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一旦和受众产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偏向。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趣味;B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Z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散地。故而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价值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因此,媒介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都非简单对错之判。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但也绝不能乐观,因为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媒介。 经典最终要帮助读者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来抵抗消费文化导致的理想的失落、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