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208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27831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试题,黑龙江省,答案,PDF,语文,月月
  • cover
哈九中2024级高一学年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现在说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现行社会已不大流行“字”了,“号”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6页 自古以来,中国人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孔子的儿子出生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孔子即为儿子命名为孔鲤,字伯鱼。春秋战国后,人们喜欢在姓和名之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5分) 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介之推、中不害等。汉代国力强盛,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取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也多用“安国”“延年”“延寿”“千秋”“去病”等。西汉末,直到东汉三国,单名盛行。到魏晋南北潮,复 材料一: 名又兴起。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裴 从古代文献结合甲骨文、金文的情况看,姓,原本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指父系的 松之,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多用“建国”“援朝”“跃进”“卫东”“向红“立新”等。 血缘。我们今天概念的“姓”实际上是先秦时代的氏,是父系血缘宗族符号。而先秦时代原本的“姓” 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古人注重礼仪,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 的概念,在战国时逐渐淡薄,到西汉已消失得非常彻底,以致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有时竞把“姓” 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多数情况下, “氏”相混淆。先秦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则,原来也是指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 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因名取字”,古人称为“名 姜太公的母姓姜,父氏吕,名尚,所以他的“姓名”是姜尚:“吕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姓名”。又 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名与字的关系种类也多样。 如,秦始皇的母姓赢,父氏赵名政。按今天的规则,他的完整名字是赵政。“赢”这种方式的“姓名” 如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到西汉就已完全不存在了。西汉时,先秦意义上的“母姓”已消失。西汉和西汉后的所谓“姓”,说的 如曾参字子與,参即骏,一车驾三马之意,马与车(舆)有关;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关。如 其实全都是“父氏”。 吴平字君高,高与平字义相反;晏殊字同叔,殊与同义相反。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 汉代以后“姓”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而“氏”除了指父系血缘之外居然常被用来指母系血缘。 为金,取水生于金之意。如朱棣(木),朱高炽(火),朱瞻基(土),朱祁镇(金),朱见深(水)。 比如刘姓人家的女儿嫁到陈家(旧时女子大多没有学名),就被称作刘氏或者陈刘氏。 如班固字孟坚,庆父字仲,欧阳修字永叔,刘邦字季。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赢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经历过母权社 号的起源虽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后,明清时盛,这与唐宋以来的文学发达不无关系,也 会。后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与儒道文化对文人的性格影响直接相关。一方面,社会对文人学士有推崇和敬佩心理,另一方面,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骚人墨客企图用委婉曲折方式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正因如此,“自号”极为流行,取号 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方式皆由文人士大夫的性情、爱好及其所处环境而定。但其含义不外乎追求旨趣,祈求自勉,表明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