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卷 2025.5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苏轼品评王维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以后,“诗中有画”之说便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小说创作日益繁盛,绘画艺术也进一步发展,许多小说在叙事状物时注重营构诗情画意,文字描写富于审美意蕴。“诗中有画”的现象由此衍化进入小说中,形成了“稗中有画”的现象。 “稗中有画”是指小说中的文字具有绘画美,能够让读者在头脑中形成逼真的画面。它的产生与小说叙事的绘画视角密切相关。《红楼梦》中许多情节的叙述,充分体现出绘画视角。如第五十回中的“宝琴立雪”,作者先从众人的视点为读者描绘了当时的情景: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这俨然是一幅图画。在其他小说中,写作往往止于此,让读者自去感悟画意。但在本书中,作者又将视点转移、聚焦到贾母身上,借贾母之口引导众人,将画意强调出来: 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 文艺评论家斯卡利曾指出,语言艺术具有指令性特征。小说中的场景能使读者观之如画,与作者在文本中有意识地引导有直接联系。“宝琴立雪”得以成为一幅画,离不开作者借贾母之口对几个要素———山坡、人品、衣裳、梅花加以强调,指引读者对图像的构图、色彩等进行想象。换言之,如果“宝琴立雪”真的是一幅画,那么这四样东西就是这幅画的突出亮点,对“宝琴立雪”的构想也正要通过这四个要素才能完成,贾母的话正是指导图像构建的指令。这一情节中的视点转移,体现出小说叙事的绘画视角,让读者感受到“稗中有画”。 《红楼梦》中还有一些情节虽然没有视点转移,但受到了同题材绘画作品的影响,充满画意,也体现出小说叙事的绘画视角。太虚幻境中仙女奏乐的场景颇似五代阮郜的《阆苑女仙图》,宝钗扑蝶的场景与明代陈洪绶的《扑蝶仕女图》画境形似,黛玉、湘云凹晶馆月夜联诗的场景令人想起明代唐寅的《月夜图》……在《红楼梦》的叙事中,作者常常取法古画,营造画境,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绘画美。 (取材于刘丽莎、宋佳露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文本可视化是指语言描写带有鲜明的画面感,可以引起读者强烈的视觉感受。考察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画”“如画”的评价颇多,如“画出宝玉的俯首挨壁之形象来”“总是画境”“画出病势”等,可见《红楼梦》中很多情节极具可视化特点。“宝琴立雪”就是其中之一。作者借鉴绘画之法来展现“宝琴立雪”的情节,使之宛如一幅富于留白、色彩精妍的仕女图,洋溢着诗情画意,成为“稗中有画”的典型。 留白是中国画主要的表现手法,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宝琴站立于四面粉妆银砌的山坡之上,这一描写利用冬雪洁白无瑕的特点,使图像背景实有其物而又完全纯白,堪称背景留白的极致。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闭上双眼想象一幅视野所能及范围的风景画,用具体色彩和板块将画面全部填满是异常困难的。“宝琴立雪”做留白的处理,使画面没有细节堆砌造成的“视觉噪音”或“色彩垃圾”,为构想画面留下了近乎空白的幕布,使读者的想象聚焦在画面的主人公薛宝琴身上,这使“宝琴立雪”具有了强烈的可视化特点。背景的留白解放了认知力,人的感知与想象敏感生动起来,小说的绘画美也就能更好地为读者所感。 评论家在分析中国画的色彩和构图时,提出了图像生成的“集中地原则”:依靠物象与色彩的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