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本框内容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的产生和本质 2.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 统治 反抗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产生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阶级产生 国家(统治工具) 为法的起源提供经济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社会条件 为法的起源提供政治条件 1.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 法律的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法律具有阶级性 中国古代法律条文: 汉代: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杀牛与杀人同罪牛筋、牛角、牛皮所有权归国家,牛角牛筋是制造弓最重要的材料,牛皮可以制作护甲和行军帐篷。 清朝:文字狱是指清朝时期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是清朝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手段。 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3.作用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①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属于人治】 ②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思考:尝试区分人治、法治与法制?它们有何不同? 4.特点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是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基础上的。例如:奴隶、封建社会 知识拓展:人治、法治、法制的区分? 古代社会的特点 法治: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重在治理,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例如:资本主义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 现代社会的特点 凡国家必有法制,但不一定实行法治! 注意: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 法系: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中华法系 伊斯兰法系 印度法系 2.中华法系: (1)含义: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2)发展过程: 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③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 ④近代中国: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3)地位:中华法系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启示:法治建设应该符合本国国情和社会制度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的基本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1.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意义/地位 (1)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 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1)法的产生 (2)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