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5156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05-15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242364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哲学,必修,统编,政治,高中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0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性质 积极的、主动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1.认识的含义: 主体 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区别:意识和认识 体系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 联系: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正误之分。 一 认识与实践 春天好暖和,冬天好冷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四季交替--公转规律 2.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2.认识的 形式: 感性认识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直接性、形象性 间接性、抽象性 二者关系: 发展、深化 依赖 感性 认识 理性 认识 注意: 1.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人 ≠动物 人类特有 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 ≠主观思维活动 ≠认识活动 (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 1.实践的 含义: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理解:实践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桥梁【客观】 设计方案【主观】 修建桥梁【实践】 1、有人认为,中国企业“不出海,就出局”,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材料是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题干:运用政治有关知识,撰写一篇短评。 3、运用文化交融与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交汇对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发展的启示。 4、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运用哲学有关知识,为海南省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提出三条合理建议。 5结合材料,运用和平与发展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是如何克服各种障碍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 改革开放 3. 学生听课 4. 教师上课 5.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6.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 × √ √ √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 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 教育实践 慧眼辩实践 1.实践的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4、实践的 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侧重于“认识从何而来、从无到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认识途径 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注意: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3.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是来源于实践。 亲身实践 获得认识 通过知识的学习 和传递获得认识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例:抗击新冠病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