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587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共2课时)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169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 cover
《蟋蟀在时报广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复述课文,积累语言。 2.理解文中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乌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童话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何设计曲折动人的情节。 ◆难点 1.借这篇童话来了解美国风情。 2.理解切斯特成功后却要回乡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学习小故事《玻璃和窗框》 一阵沙尘暴过后,主人看到家里依旧洁净如初 出卷网。于时,走到窗前拍了拍窗框和玻璃说:“感谢你们俩用自己的身躯把沙尘阻挡在屋外。”玻璃笑了笑说:“要说这阻挡沙尘的功劳,数我最大。”窗框反问道:“那我就没有功劳了?”主人说:“你俩的功劳一样大。”玻璃急切地辩解道:“不,我抵御风沙的面积大。”“没有我窗框把你牢牢地抓住,你能站得脚吗?”“没有你,我照样行。”主人无奈地说:“那你们俩分开试试看。”说罢,主人把玻璃从窗框中拿下,放到窗台上。一阵风沙吹来,不等主人去换,玻璃就被风吹到地上摔得粉碎。看到吹进屋里的风沙,窗框也只能望洋兴叹…… 主旨:人与人是需要相互帮助的,合作才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一、正课导入:(这是玻璃和窗框的故事)同学 出卷网们看一下这张图,这里面这只动物是什么呢?(蟋蟀)后面这又是什么?(高楼大厦),童年生活在乡村的同学是伴着蟋蟀、草蜢、蜻蜓长大的,我们知道草丛、砖石下是它们的栖身之所,那么这只蟋蟀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大都市?在这里,它会适应这边的生活吗?这节课让我们随着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乔治·塞尔登的笔,看看走进大都市的蟋蟀的际遇。 (板书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乔治·塞尔登(1929———),美国儿童文学 出卷网作家。生于康涅狄克州的哈特福德,1951年在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著有多种儿童文学作品。如《能潜水的狗》(1956)、《海底公园》(1957)等,但最负盛名的时《蟋蟀在时报广场》(1960),这部作品受到美国《图书馆杂志》、《纽约先驱论坛报》书评版的好评,荣获纽伯利儿童文学奖第二名。《蟋蟀在时报广场》被誉为当代新童话的标本。 字词积累: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忧郁      陶醉      弥漫 孤苦伶仃    家喻户晓    涟漪 攒下      毫不犹豫    萦回 污垢      报摊      积蓄 三、梳理课文情节 学生认真听录音,要求听后,让学生以蟋蟀的口气(第一人称),按顺叙叙述这只蟋蟀的遭遇。 参考提纲:“我”在乡下的生活、“我”是怎样来到纽约的、“我”在纽约的主要经历。 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概括后完成表格。 开端 初到纽约-—幸获收留 发展 初露才华———咬坏美钞――朋友相助――引发大火———朋友相助 高潮 喜遇伯乐-—渡过难关———家喻户晓 结局 激流勇———―重返故里 明确:“我”生活在乡下,— 出卷网—康涅狄克州,因为贪吃而不小心被挤入野餐盒中,意外地被人带到纽约时报广场的地铁车站。小学生马里奥收留了我,同时,我又与老鼠塔克、猫儿哈里结成好朋友,后来,我又无意中咬坏了马里奥父线辛苦挣下的两美元,被关在笼子里,塔克帮助我赔偿钱,使我重新获得了自由,在为我举行的宴会上,塔克不小心使马里奥家报摊失火,马里奥妈妈认定我是纵火者,最后我深感自己有罪,用歌声来抒发忧愁,奏出了马里奥妈妈最喜欢听的歌,马里奥妈妈因找到知音而留下我。为了报答马里奥一家的情谊,在朋友塔克的指导和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帮助下我改变马里奥一家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