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4二氧化碳 培优卷 答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B D A A A D C C B D 题号 12 13 14 15 答案 B B C A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解:A、推广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中和”理念,故A正确; B、践行光盘行动,符合“碳中和”理念,故B正确; C、焚烧所有垃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这一主题,故C错误。 D、开展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这一主题,故D正确; 故选:C。 2.解:A、塑料瓶变瘪,是利用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所以既能体现出其物理性质也能体现其化学性质,故A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的是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能体现其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能体现其化学性质,故C错误; D、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了CO2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既能体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3.解:A.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导致反应快速停止,这样就无法持续产生二氧化碳,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故该选项分析合理。 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会导致二氧化碳产生速率过快,不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可能会影响实验结论,故该选项分析合理。 C.①为湿润的石蕊棉球,②为干燥的石蕊棉球,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石蕊棉球变红,干燥的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③④情况类似,所以通过①②或③④现象的比较,均能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呈酸性,故该选项分析合理。 D.①④均为湿润的石蕊棉球,①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④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无法通过①④现象比较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②③一个是干燥棉球,一个是湿润棉球,不能通过它们的现象比较得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该选项分析不合理。 故选:D。 4.解:A、实验①U型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温度相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实验①低处蜡烛先与二氧化碳接触,则低处蜡烛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方空气的密度,二氧化碳上升至高处,则实验②高处蜡烛先熄灭,故A错误; B、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故B正确; C、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则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有小水珠,故C正确;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小,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故D正确; 故选:A。 5.解:A、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压减小,该选项正确。 B、稀硫酸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气压几乎不变,该选项不正确。 C、双氧水和氧气不能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D、氯酸钾不能和氧气反应,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6.解:A、ab段压强增加,说明装置内气体增多,此时弹簧夹关闭,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试管中液面逐渐下降,故A错误; B、bc段压强不变,说明反应停止,且装置密闭,说明石灰石与盐酸脱离接触,故B正确; C、c点之后压强减小,气体导出,说明此时是打开弹簧夹,故C正确; D、cd段压强减小,说明气体不断导出,长颈漏斗中液面逐渐下降,故D正确; 故选:A。 7.解: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44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