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明朝对外关系的史事,并将这些实事置于具体的时空加以分析、全面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表现 2.从明朝对外关系与世界形势变化的联系角度,了解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3.感受郑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勇气、认识其在传播中华文明、沟通中外交流上的贡献。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意义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昆明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少时跟随明成祖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庙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 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郑和下西洋历史漫谈》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有何目的? 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宣扬国威) 为了推动中外贸易的发展 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越南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斯里兰卡 印度 索马里 沙特阿拉伯 时间、次数 出发点 最远到达 往来方式 1405年-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朝贡贸易 材料一:所到之处,郑和和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经行商品贸易 材料二:胡椒在苏门答腊市场每百斤值一两白银,但作为“贡品”,明政府给予每百斤20两白银的赏赐。 ———据吕承朔改编 中国与周边国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的交易,属于官方贸易,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其特点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 4 1 人数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长34米,宽8米 拥有设备 航海图 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到达范围 美洲 印度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共200余艘 27800 人 时间早、时间长 次数多 范围广 航海技术先进 规模大 材料一:郑和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 材料二:所到之处,郑和和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经行商品贸易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条件)? 科技保障: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经济基础:明朝前期国力雄厚 (根本) 政府支持:统治者支持,明朝前期实行积极的对外政策 个人能力:郑和个人能力出众 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材料一: 郑和作为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