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教师:语文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学相关的逻辑推理能力一直是当下大模型的短板。当前用户可以感知到的大模型,是 基于海量文本的相关性进行训练分析,从而达到文本生成的人类平均水平。但是,除了文本 的分析和生成之外,人类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中最重要的是推理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认 知推理等。 逻辑推理即根据前提条件给出符合逻辑或潜在逻辑关系的结论,而数学运箅是用精确的 语言和符号进行纯逻辑的推演。逻辑推理被认为是当前大模型最难攻克的一道关卡。而除了 逻辑推理之外,对有限的碎片信@进行不断重组、搜寻以找到信息全貌等,类似于传统侦探 推理小说所呈现的“碎片信息拼凑分析”,也在大模型当前的能力范围之外。 目前,大模型所展现的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资料分析、内容生成等领域,而在涉及数字 分析、逻辑推演等领域,大模型的想象空间依然有限。很难想象,一个难以判断小数点后数 字大小的大模型,能够在工业生产制造、金融计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的 大模型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如何训练大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推理能力”。 (摘编自王晓凯《分不清9.11和9.9大小,暴露大模型逻辑推理能力短板》) 材料二: 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蔓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 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壁画、结绳记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 界做的漫长预热。因此,从很早开始,计算机技术就已经与语言产生了勾连性的尝试。与之 进行远距离对应的是,超强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中以各种瑰丽奇谲的面貌出现。比如1968年 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计算机,它能够自主判断处境,争取自己的命运,甚至表演 出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谋虑诡计。 从现有发展水平上看,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处于过渡地带的强人工智 能。强人工智能“呈现”出与人近似的意识,与人类展开交互式学习。近年来,在文学艺术 创作实验上小荷初露的正是这一类人工智能。诗歌这一语言的黄金,承载着人类最光荣梦想 的文学体裁最早被作为试验田来开发。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第1页/共10页 A!能创作小说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小说逻辑与诗歌逻辑不一致。 为什么将诗歌和小说区分开来呢?诗歌主要依赖于人类已有的数据库,尤其是严格使用 韵律平仄规则的古典律诗,比如,一个生活于宋朝的孩童,其蒙学是从《三字经》和对对子 开始的,他学习古体诗的资源体系相对而言是封闭的。另外,诗歌的理解也必须有读者的高 度参与。诗歌字数较少,领悟又寄托于意象上,也就是说,诗歌除了吟咏的节奏、字词蕴含 的韵味,其接受需要依赖读者的“脑补”。这些是诗歌A!写作更加蓬勒活跃的原因。 小说则不然,它需要交互信息的介入,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写作小说的人工智能的运作应 配备成熟的对话机制(聊天界面);另一方面,大面积互联网的铺设给机器的学习能力插上 了翅膀,虚构叙事类的文学创作能力取决于数据库的不断反哺。因此,在小说的人工智能写 作过程中,人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即使备受瞩目的小冰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的出版也 是同样,并不体现人工智能的能力,其优化和挑选完全是人在运筹,储存系统从一万多首诗 中选取139首收录入诗集。 从人工智能与文学领域的交叉实践可知,积极推动实践文学发生变化的人往往是具有科 研属性的人员,而很少有真正的专业作家和非专业写作者。因为文学较为特殊的属性,并不 直接带来迅速的爽感反馈,因此写作小程序或者应用程序很难出现高度普及的情况。而且, 对于基本框架设计,对于语感声口等独特性的期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