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8206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 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日期:2025-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415534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16课
  • cover
(课件网) 在今天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公庙”,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三宝”是明朝航海家郑和的小名。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什么用郑和的名字来命名地名和庙宇呢? 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庙 是历史上中国与印尼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课标: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明朝对外关系的史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6 课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 郑和下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人物扫描】 郑和,原姓马,云南人。12岁丧父,在明军攻克云南时被俘,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明成祖即位后,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首领太监,并赐姓郑。郑和小名“三宝” ,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一、郑和下西洋 2、目的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明成祖 (明)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郑和)先后七奉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zī)。 ———《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②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①寻找建文帝 ③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一、郑和下西洋 3、概况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时间 人物 次数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明成祖 郑和 七次 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交往方式: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礼品,进行商品交易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印度尼西亚 伊朗 马来西亚 斯里兰卡 印度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肯尼亚 坦桑尼亚 越南 泰国 柬埔寨 孟加拉国 5、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和平友好 一、郑和下西洋 【相关史事】 郑和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 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规模大 航海技术水平高超 航海知识先进与丰富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研读】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qú)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译:观看海洋,波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们船队的风帆高悬,日夜不停地赶路,经过狂风巨浪,却像走在平坦的路上一样。 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 ①明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②造船与航海技术先进 ③政府支持 ④郑和个人才能 《榜葛剌进麒麟图》(局部) 郑和下西洋时曾到访过榜葛剌,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永乐时,榜葛剌的国王遣使送来长颈鹿。当时的人们将长颈鹿视为瑞兽麒麟。 一、郑和下西洋 7、影响 6、地位: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影响:①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 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 1、概念 1、概念:我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