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新课导入 郑和,原姓马,宦官,跟随燕王朱棣屡建奇功,被赐姓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通常把当时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②经济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教材P91 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1.目的: 2.概况: ①时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405—1433年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 ———《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七 ①政治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③寻找建文帝 ②次数: ③到达范围: ④活动方式: 七次 赠送礼品,表达通好的意愿,进行商品交易 刘家港 1405—1433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的范围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区分: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 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姓名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 长24.5米 宽6米 120吨 100吨 50吨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特点: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和平友好 材料研读P9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①经济基础: ②技术保障: ③政府支持: ④郑和本人的知识储备和领导才能,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全体船员团结协作。 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根因); 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 统治者(明成祖)支持; ②对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教材P92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3.影响: 消极影响: 作出了伟大贡献。 ①交通: 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 ③人类航海事业: 郑和下西洋花销巨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对明朝国力有所损耗。 中国航海日 中国航海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 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系取郑和首次下西洋日期1405年7月11日。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之于海。”———郑和 ②倭寇: 二、戚qī继光抗倭wō★ 教材P94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 1.概念: ③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①倭: 日本 2.原因: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倭寇在岸边集结,准备打家劫舍 百姓慌忙避乱,跑掉鞋子 二、戚qī继光抗倭wō★ 教材P94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3.人物: 戚继光 4.概况: 爱国精神 戚继光南下浙江,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大力整顿军队,”戚家军”) 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倭患 与其他抗倭将领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鸳鸯阵” 台州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