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晋中市2025 年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试卷 2025.05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航线网络,更是无数远航者与海洋共生的生命历程的集合。这些“海洋栖居者”———商贾、水手、僧侣、官吏———用行动和情感编织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生命景观。文化遗产的宏伟意义固然重要,但若脱离人的生活视角,便显得单薄而遥远。 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命景观始于远航者的日常栖居。古代航海并非地图上的平稳线条,而是人与自然交错的场域。法显在《佛国记》①中记述了海上险情:狂风吹袭十三昼夜,船漏后补塞,黑风暴雨中,他险被抛弃,最终偏航至山东崂山。圆仁和尚亦遭遇桅杆折断、随波漂荡的危机,船上众人唯有祈祷佛神。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则形容海浪如沸水,暗礁更是致命威胁。宋代《萍洲可谈》提及巨型锯鲨能截断船只,令人胆寒。 然而,风险之外也有希望。晴空万里不仅是航行的保障,更是生命的慰藉。远航者依赖日月星辰定位,《佛国记》写道:大海弥漫无边,唯望日月星宿而进。宋代舟师夜观星、昼观日,阴天则用指南针,甚至嗅海底泥土辨方位。每次雨过天晴,都是“过日子”的完成,承载着生的喜悦。这种与风浪、星辰的互动,构成了海上生命景观的核心。 远航不仅是自然挑战,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以“黑石号”为例,这艘唐代阿拉伯商船载有近7万件文物,沉没于9世纪。它不仅见证贸易繁荣,也折射船上生命的复杂性。出水的研钵、擀面杖显示饮食准备,渔网坠暗示捕鱼为生,骨骰子则透露出娱乐时光。然而,多族群共存———阿拉伯商人、东南亚水手、俚人船员———使船上社会充满张力。淡水分配严格,法显记“人可得二升”,圆仁则减至一升,凸显生存压力。船长如阿巴拉者,以智慧与权威维系秩序。他曾凭潮汐规律救船,展现“海上直觉”。这种直觉源于经验,是远航者与海洋长期共生的结晶。船上僧侣祈风、祭神,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生命景观在此不仅是生存斗争,更是合作与信仰的交织。 从海到岸,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承载着远航者的生命轨迹。唐代僧人义净从广州乘波斯商船赴印度,历经风浪,感叹“去者半百,留者几人”。他曾在光孝寺招募僧侣,波斯商船或于怀圣寺旁的蕃坊码头备航,南海神庙则是祈风之地。宦官杨良瑶亦从广州出发,祭海剪发,远赴黑衣大食,归来后影响“广州通海夷道”的绘制。 这些个体串联起南海神庙、光孝寺、怀圣寺的文化遗产。寺庙不仅是建筑,更是远航者祈祷与休憩的场所;沉船如“黑石号”承载的瓷器,则是生命行动的物证。生命景观从海上延伸至岸边,赋予遗产鲜活的叙事。 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命景观,是远航者与海洋、港口、船舶、货物的共生,是他们在星辰指引下扬帆、在风浪中祈祷的历程。英戈尔德认为,远航者以行动编织世界,他们的足迹赋予文化遗产意义。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体验,广州与“黑石号”的故事揭示: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命的主语。只有回归这些栖居者的喜悦与艰辛,才能真正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层价值。 (摘编自燕海鸣《海上丝绸之路的生命景观》) 材料二: 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文明不断突破地理界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纪录片《中国通史》第73 集“海上丝绸之路”展现了元代中国如何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与造船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