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39856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30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日期:2025-05-15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221536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视频,必修,政治,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识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理解二者的关系。 2.理解实践的含义、特征。 3.知道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重难点】 政治认同:通过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科学精神: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性质 积极的主动的(≠被动的反映) 对象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1、认识的含义: 主体 人类特有,动物没有 一 认识与实践 注意: 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正误之分。 区别在于: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认识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含义) 定义 认识对象 具体形式 水平阶段 联系 感性 认识 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认识的 初级阶段 ①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或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辩证统一 理性 认识 是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 认识的 高级阶段 认识的含义和类型 区分:意识和认识 ①体系不同: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 ②含义不同: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含主动形成和被动接受)。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动形成)。 联系: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正误之分。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红、甜、圆)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知识拓展 一 认识与实践 2、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者区别:(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二者关系: (1)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 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课堂探究 思考:上述语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1、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实 践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对象 直接现实性活动: 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一、认识与实践 ≠主观世界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动物没有) 对象:客观世界 (不是主观世界) 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