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0083

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216900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23张,课件,城闻,受降,诵读
  • cover
(课件网)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简介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写作背景 西汉受降城(兀剌海城)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地处石兰计狼山山口,现以新忽热古城之名于2013年定为国家保护单位。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5年),匈奴左大都尉密谋降汉,汉朝允诺中途接应,命因榆将军公孙敖修筑塞外受降城。城池历经数朝,至有元一朝称兀剌海城,为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时首个攻克的城池,于北元暨明朝时期逐渐废弃使用。 布局为正南北方向正方形,现长宽均为950米,残高不一,墙体土夯而成,最高8米。东、南墙各设宽12米的城门,门外设有瓮城,四角均有角楼,四墙均有马面。 受降城 思想内容: 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 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知识链接———边塞诗 初读文本把握节奏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xiáng fēng lú zhēng 初读文本,重点字词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笛子 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初读文本,梳理诗意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尝试用诗化的语言概述诗歌内容 夜幕低垂,诗人悄然踏上回乐烽前,眼前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海,月光下,细沙闪烁着银白的光芒,宛如冬日初降的皑皑白雪,铺满了这寂寥的边塞之地。受降城静静地矗立在不远处,城墙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而此刻,它被一轮皎洁的明月轻柔地覆盖,月光如霜,清冷而明亮,给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银纱。 正当诗人沉浸在这份宁静与壮美之中时,一阵悠扬而又略带凄凉的芦管声,穿越了夜的寂静,悄然响起。那声音,如同远方传来的呼唤,又似内心深处的低吟,它那么遥远,又那么清晰,让人的心弦不由自主地为之颤动。 诗人环顾四周,却不见吹笛之人的身影,只觉这乐声在夜空中飘荡、回旋,仿佛将整个受降城都笼罩在了一片思乡的氛围之中。此刻,城中的征人们,无论是沉睡还是清醒,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芦管声触动了心弦,他们纷纷抬头望向那轮明月,眼中闪烁着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与渴望。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再读文本,合作探究 1.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何作用?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渲染了自己愁惨凄凉的心境。 再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