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知识与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名园和两个强盗”的故事导入,从而引出圆明园、英吉利、法兰西。 (老师首先给大家将一个故事:在古老的 出卷网东方,美丽的中国,有一个美丽的园林,它是供清朝皇帝游乐的名园,方圆十多公里,里面珍藏着 ┅┅ ) 二、检测预习(写在小黑板上,可指名让学生上前来做) 1. 生字词注音 2.作者介绍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 出卷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选自《雨果文集》。 三、听范音朗读,整体感知: 1.说说你听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提问:这封信是雨果写给谁的? 巴特勒上尉为什么要雨果写信?(可用原句回答) 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吗? 雨果对这件事如何评价?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或关键词,并划上记号。 第三段为主: 首先评价其艺术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 出卷网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接着,具体讲述园中之物,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然后讲耗费劳动之巨;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3. 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或关键词,并划上记号。 第四段为主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4.研究探讨(言之成理即可): (1)作者将赞美圆明园与嘲讽侵略者进行比较 ,有什么作用? 体会第三段的褒义词是真正的赞扬,而第四段的关键词明褒实贬,使用了反语的修辞。 (2)介绍反语(可让学生用这种修辞当堂造句,来考查其掌握程度)。 反语: 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倒反”、“讲反话”,从而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小结:上尉恬不知耻地认 出卷网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文明” 等等这些词都是褒义贬用,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3)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不明白或觉得重要有必要探讨,提出来共同探讨。 例如: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者:┅的人/于:被)意思就是:政府犯下的过失不等于人民的错误。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学生朗读课文中重要段落,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 出卷网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3.评价雨果(由学生自己总结):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