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1547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三长语文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268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三长,语文,教学设计
  • cover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年级 四年级上册 学校 小学 设计者 此次 教材简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叙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养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时间,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点 人文主题:家国情怀 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能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叙的三件事,弄清楚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感受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叙的三件事。 教学难点 弄清楚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将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六程序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导入明目标 1.回顾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通读懂课题。 (1)学生读课题。 (2)字理识字法,认识“崛”,理解词语“崛起”,理解短语“中华之崛起”,读好题目。 【设计意图:知主题,以语文要素作为本课学习目标呈现,让学生知课时能力生长点。】 二、找法解内容 (一)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我能读准:模范、魏校长、清晰、将领、淮安、疑惑、惩处、训斥、光耀门楣、当效此生 2.区分易错的生字“肃”的笔顺。 (二)根据课文主要人物及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利用数字课本,出示课后练习题,学生找出课文有几件事。 (1)默读课文。 (2)说出课文有三件事。 2.学习概括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1)个别 3.小组合作,概括第二、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1)利用希沃课件,选择、确定主要人物。 (2)小组合作讨论第二、三件事的主要内容,并说一说。 (3)小结: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我们就能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试着概括。 (2)教师引导发现其中要义:要想说清楚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想清楚多件事之间的关系,请你们想一想,哪件事是结果,哪件事是原因? (3)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三件事情的关系,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小单元教学目标分类中“领会”范畴小目标的教学。呈现了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并思考表达的学习过程。“找法解内容”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是达成“能力生长”其中一环。】 三、拓展提思维 根据主要人物及事件的方法,快速概括丛书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是目标分类中分析、综合、运用的目标的融合,直接指向“思维能力”这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四、品读养人文 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1-10自然段,画出描写周恩来的语句,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并在旁边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2.电子课本勾画句子: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抓住“若有所思、清晰而坚定”说明周恩来的立志是经过认真思考并信念坚定。 4.读魏校长的相关段落,抓“为之一振、睁大眼睛又追问、高兴地连声赞叹”学习体悟。 5.读学生回答,感受“为满足个人需要和为中华振兴”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