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真题汇编】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2024·上海·小升初模拟)古诗鉴赏。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简要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024·浙江·小升初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十五夜①望月 唐 王建 中庭②地白③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乙】天竺寺①八月十五日夜桂子②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③。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注释】①天竺寺:今称法镜寺,位于灵隐山(飞来峰)山麓。②桂子:特指桂花。③露华新:桂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3.《十五夜望月》中的“ ”一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的“ ”一句用比喻手法描写桂花掉落场景 4.下列关于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读着这两首七言绝句,我们仿佛看见了古人过中秋佳节的画面。 B.《十五夜望月》应是诗人思念朋友所作,“落谁家”可以看出作者表达情思之委婉。 C.“殿前拾得露华新”诗人拾起殿前的桂花,其颜色洁白、新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 D.《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5.两首诗都描写了我们熟知的“中秋 、 ”的民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我们从【甲】诗中似乎看到了一幅 的图画,而【乙】诗却让我们觉得诗人的心情是 的。 (2024·福建福州·小升初真题)古诗文阅读。 【甲】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甲】诗中“等闲”的意思是 ;【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 ”一词意思相近。 7.【甲】【乙】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甲】诗借“ ”表明志向,即使“ ”,也立志要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8.对两首诗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千锤万凿”的“千”与“万”都是虚词,形容很多。 B.【乙】诗中的“洗砚池”,引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C.【甲】诗描述了石灰历经磨炼,却保持自身的廉洁清白;【乙】诗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 D.【甲】诗中“若等闲、浑不怕”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态度;【乙】诗中“淡墨痕”写出了梅花花色淡雅,花香扑鼻的特点。 9.(2023·四川成都·小升初真题)古诗阅读。 春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人描写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从“ ”二字可以看出,季节正是暮春。柴门落花、昏鸦绕林和 (填四字短语)三幅画面,动中有静,生机盎然,使人如置身于村野薄暮的和谐、静谧之中,也使人感受到诗人 的心情。 (22-23六年级下·广东汕头·期末)阅读古诗,按要求答题。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⑤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⑥。 寄书长⑦不达,况乃⑧未休兵⑨。 【注释】①舍弟:家弟。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④边秋:边塞的秋天。⑤一雁:孤雁,比喻兄弟分散。⑥无家问死生:家园无存。指互相见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⑦长:一直。⑧况乃:何况是。⑨休兵: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