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4374

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3473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浙江省,语文,答案,PDF,试卷,联考
  • cover
绝密衡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台金七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想要透过表象把握住诗歌流动的意脉,意象是其重要抓手。单独弧立的意象不足以表现诗歌情 感特征,散落的意象群落组合才可以探索诗歌的心理图式,将隐藏不易发掘的心象找出后发现意脉。 意脉即诗人在诗词中情感变化的脉络。它是诗歌的血脉流动,使诗歌达到某种整体性;是现实主观 情感内容的形式化、规范化和秩序化。它能够体现出诗歌的主旨、传达出诗歌的情思。有了统一的 意脉,意象群落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脉贯穿其中,意象与意象之间便具有了某种潜隐性的线 性相关,不可句摘。 纵观古人之论点,常见的意脉一般分为两种形式:连贯式与扩散式。连贯式意脉,其特征为: 诗句语义和语法皆运用得当,语词间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比较紧密,诗句上下联符合思维逻辑,跳跃 性不突出。即像宋魏庆之引《室中语》曰:“凡作诗,使人读第一句知有第二句,读第二句知有第三 句,次第终篇,方为至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如此。诗人充满诗意的离别情绪贯穿全 诗,情绪决定感觉,意脉决定构思,意象群落的感性变化随诗人目送友人离别的镜头而动。“荧鹤楼” “扬州”“孤帆”“长江”镜头越来越远,诗人情绪越来越低落,目光景色也愈显空洞和孤寂,诗人 寓离情于景色,一片弧帆与碧空极尽渲染之能事,情丝不绝。全诗既符合语言逻辑,又符合思维逻 辑,顺畅而又严密。再如杜甫的《登高》,这是杜甫“不求工而自工”的无意之作,“愁”的意脉贯 穿全诗,写他的登高所见与登高所感。象随心动,诗人眼里只有“猿啸哀”“江水”“飞鸟”“落木” 等哀愁意味很浓的意象。这些意象是探索杜甫生命轨迹的线索,我们可以通过意象来洞察诗人的情 感和际遇,把握其中情感意脉的流动,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与老病弧愁。 扩散式意脉注重宏观上的一脉贯穿,微观上并不回避违背语言或思维规范。有些诗句中词义不 连、语法不畅,随之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即像刘勰所言外在语言“异旨”连接,然全篇“通制” 即可。“语不接而意接,血脉贯续,语词高简”,所以诗人个中意须得读者细细揣摩,诗歌也就自然 具备滋味。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篇奇诡而妥帖,描绘的是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却采用大量 鲜艳明丽而又怪诞的色彩词,如“黑云”“金鳞”“凝夜紫”“黄金台”和“玉龙”,构思奇特、想象 惊人,意象复合的“通感”别出心裁。全诗诡怪、不合逻辑之处甚多,但是中心意脉表现我军战士 忠君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讴歌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诗人为国建功立业以及浓烈的爱国主 义之情始终统领全诗,因此《雁门太守行》语断意连,怪而妥帖,意脉贯通。 一摘编自胡雅慧《意象·意脉·意味一古典诗歌阅读的三个视点》 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