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11课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 教学设计 课题 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中华民族大家庭 年级 小学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四单元第2课时“相互包容 相互欣赏”,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何对待民族差异———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中华文明历来讲究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教材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讲解: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安排了情景模拟、讨论交流、探究分享、实践园地等环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各民族如何做到团结和和睦相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深入人心。 学习目标 1.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各族同胞的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我们要学会包容差异性,相互欣赏,美美与共。2.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3.培养尊重差异、包容他人的品质,形成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重点 各民族相处时要相互包容、相互欣赏 难点 各民族在相处时如何做到相互包容、相互欣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转学生小刺猬请说说你的观看感受。教师:尊重差别,学会爱与宽容。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与理解。 观看视频说一说 激趣导入。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76情景模拟图文:在夏令营里,同学们交流分享了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的故事。教师:大家都说得对。做到了对其他民族的欣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饮食服饰、节庆礼仪、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千姿百态、精彩纷呈,大家要学会相互包容、相互欣赏。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各族同胞的传统习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我们要学会包容差异性,相互欣赏,美美与共。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共同性古往今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通信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在全国各地大流动、大融居,各行各业团结奋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播放视频:心在一起 爱在一起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如何增进共同性?在广泛交往中,我们要开阔新视野、学习新事物、结交新朋友,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包容差异性由于历史、地域和传统生产方式的不同,各地区各民族在饮食服饰、节庆礼仪、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具有不同特色。播放视频:习近平: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提问:如何对待差异?(差异不可怕,拒绝差异才可怕。学会包容。)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文明历来讲究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从而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三、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是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它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身份的认同,更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意识超越了单一民族界限,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命运。中华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