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4591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7次 大小:37277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语文,答案,扫描,试题,考试
  • cover
莆田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二 语文选必下 审核人:高二备课组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文学的存在形态。传统文学创作中“作者-作品一读者”的线性关系 被彻底打破,超文本链接、A!辅助写作、短视频书评等新形式,使文学呈现出“液态化”生存状态。 法国学者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生产理论”在此得到验证:虚拟阅读社区既重构了文学接受的空间维 度,也催生出“弹幕文学”这种即时互动的特殊文本形态。例如,网络小说平台“起点中文网”允许 读者通过“章评”“段评”功能实时参与剧情讨论,甚至通过投票决定主角的命运走向。这种“创作 -反馈-修正”的循环模式,使文学从封闭的“固态文本”转变为开放的“液态流程”。 技术革新对文学性的解构与重建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一方面,算法推荐机制通过用户画像精准 投喂内容,导致文学阅读的“信息茧房”效应加剧。据《2022年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超过60% 的读者在短视频平台接触的文学作品仅限于言情、玄幻等热门类型,而《呐喊》《百年孤独》等严肃 文学在流量逻辑下,点击量不足前者的%。另一方面,交互式创作平台却为经典注入新活力。哔哩哔 哩平台上《红楼梦》AI换脸短剧播放量突破2亿次,知乎“故事创作大赛”中用户续写的《阿Q正 传》现代版引发学界对“经典再生”的激烈讨论。这种悖论印证了本雅明的预言:“机械复制时代, 灵光的消逝与重构始终并存。” 液态化文学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可塑性”。超文本小说《雪崩》通过非线性叙事,让读者在1.2 万条注释链接中自由探索剧情分支;GT4生成的诗歌《量子玫瑰》被《人民文学》收录,标志着 A!文本开始进入主流评价体系。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尔斯在《数字文学的认知框架》中指出:“当 文字从纸张迁移至屏幕,文学的意义生产从‘作者独白’转向‘群体对话’。”例如,晋江文学城的 “共创专区”内,数千名用户接力续写同一故事框架,最终形成包含78种结局的“故事宇宙”。这 种集体创作模式模糊了创作者与接受者的界限,也挑战了传统文学批评的“作者中心论”。 然而,液态化趋势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冲击不容忽视。短视频平台“三分钟读名著”系列往往将 《简·爱》简化为“霸道总裁爱上我”,《哈姆雷特》被剪辑成“王子复仇打戏集锦”。复旦大学 2023年的实验表明,阅读精简版经典的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深度仅为原版读者的31%。更值得警 惕的是,算法对“爆,点”的极致追求,正导致文学语言趋向扁平化。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统计显示, 近五年网络小说的高频词从“彷徨”“悲怆”等复杂情绪词汇,转向“打脸”“逆袭”等直白动作词 汇,文学表达的丰富性被流量逻辑不断稀释。 面对技术对文学的双重作用,亟需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南京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提出“双轨 制”评估模型:一方面,通过爬虫技术统计网络文学的热度、互动量等数据指标:另一方面,引入“隐 喻密度”“叙事复杂度”等传统文学性参数。这种尝试为液态化文学提供了“锚点”,例如,豆瓣阅 读平台将A|生成小说的“创新指数”与“情感共鸣值”并列展示,试图在技术与人文之间寻找平衡。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曾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解,是技术时代人文精神存续的关键。”或 许,数字时代的文学正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 节选自(《数字时代文学的祛魅与重构》,作者王思勉,《文学评论》2023年第2期) 高二下语文期中试卷 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