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45398

18《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190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 cover
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铁杵成针》是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一则。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成长”,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则文言文篇幅简短,内容丰富,因其“起因、经过、结果”皆全,教学时可以此为线索来梳理文脉,为后面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方法。针对课后题中“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以及泡泡语中“运用方法学习文言文”的任务,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运用组词法等方式理解文言文。本文立意深远、情味悠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思想以故事的方式自然流露,是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感悟成长力量的优秀范本。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语言运用:能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词意,结合注释、插图,读懂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思维能力: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勤学好问的。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句子意思和故事内容,并试着讲一讲故事;感悟“铁杵磨针”的成长力量,感受诗仙李白的形象。 【教过程】 一、出示单元主题,走进成长故事 (一)出示单元篇章页,回忆单元学习路径 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上一节课,我们来到了“成长故事会”的第一站,走进了古之圣贤的成长路,认识了勤奋刻苦、博学多才的车胤。 (二)背诵《囊萤夜读》 (三)李白的成长故事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铁杵成针) (四)理解课题,聚焦思考 1.指名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2.借助注释学习“铁杵”的含义和作用。 什么是“铁杵”?它是用来干什么呢的?“铁杵”就是用来舂米和捣衣的铁棒。 3.出示图片,聚焦“铁杵”和“针”,发掘并思考题目中的矛盾点。 课题说要把这么粗的一根铁棒磨成一根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教师小结:有的同学觉得把铁棒磨成一根针根本不可能实现,有的同学说这非常耗时,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去课文中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以单元主题和学习路线导入,明确课堂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联系旧知,根据线索猜诗人,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聚焦课题中“铁杵”和“针”的矛盾点,引发学生质疑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多种形式朗读,读好成长故事 (一)读准难读的字音 1.自由读文言文,并完成语文作业本题目。 2.指名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正音。 3.读好“老媪”“铁杵”“还卒业”。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词语比较难读,请同学们再跟老师读一读。 4.再读文言文,读准字音。 现在老师把“老媪”“铁杵”“还卒业”这三个词语放回文言文中,相信你一定能把文言文读得更好了! (二)读好句子的停顿 教师过渡:读着读着,老师发现这一句话有点难读,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好呢?和你的同桌读一读吧,想一想该怎么停顿。 1.同桌练读句子“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停顿。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发现了在人物的后面可以停一停,这样的方法我们在学习《司马光》的时候就掌握了;在动作的后面停顿,也是一种朗读的好方法。 3.齐读句子,读好句子的停顿。 (三)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师过渡:读文言文,就要有滋有味地去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现在来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吧! 1.师范读文言文,生练读。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回归古书,再读文言文。 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是呀,《方舆胜览·眉州》,注释告诉你们答案了。那古人是怎么写文章的呢?你们瞧———(出示图片)古人就是这样从右往左、竖着写文章的,并且没有标点符号,像这样的文章你们还会读吗?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