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等地球自转导致的地理意义的原因和实际应用。 2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和实际应用。 3 .理解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依据及实际应用。 (一)昼夜更替 下图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昼夜现象成因: 白昼 黑夜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本身不发光 (2)地球是不透明球体 (3)太阳从一侧照射地球,地球总是一半白昼,一半黑夜。 2、昼夜交替现象成因及意义: 夜半球 昼半球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 太阳照射 地球自转运动 地球本身不发光 昼夜更替 (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1)晨昏线: 也叫晨昏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也叫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昏线(圈)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纬线圈被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反映昼长和夜长。 在纬线圈上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正在日出),由昼进入夜为昏线(正在日落)。 ①晨昏线判断方法: ②晨昏线意义: 从不同方向或侧面观测的晨昏线图 (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使得地面上白天增温时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也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晨昏线的运动 ①年运动: ②日运动: 在极点和极圈间来回摆动 自东向西,15°/小时,与自转相反。 在晴朗的天气里,当我国领土最东端乌苏里江(135°E)上迎来日出时,最西端帕米尔高原(73°E)上还是满天星斗,这是为什么? 答案:根据晨昏线知识,靠东地点先经过晨线而日出,我国的最东端比最西端先见到太阳,大约早4个小时日出。 由于地球自转,偏东的地方总比偏西的地方先见日出,时刻较早。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就是地方时。 1.地方时成因: 2.地方时分布规律: 同一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每向东15度,地方时早1小时,每向东1度,地方时早4分钟。 (二)地方时 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夜半球正中央地方时为0点(24点)。 ①“经度差”计算: “同减异加” 两地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减;两地一个在东经度,另一个在西经度时,两地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加。 ②“时差”计算: 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经度差1°,地方时差4分钟。 3、地方时计算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时差(4分钟×经度差) 步骤:一定时(已知),二定向(画图),三定差(经度差),四定值(加减) 越向东,时间越早,地方时用“+”;向西用“-”。 ③“加减”计算(东加西减): 例如:当60 E的地方时是9点时,120 W是几点? 经度差为:180 ,时差12小时,所求地方时为:9-12=24+9-12=前一天21点。 计算结果 ≧24或< 0 怎么办?结果加上或减去一天,时间减去或加上24小时。 例题:我国最东端约在135 E,最西端在73 E,当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计算过程:经度差=135 E-73 E=62°,地方时差62×4=248分钟=4小时8分钟,所求地点在西,所以8-4:08=3:52。 4、时区与区时计算 (1)时区划分: ①原因:地球上有多个地方时,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既相对统一,又能保持一定地方性的时间系统,国际采用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分区计时的方法。每个时区使用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区时。 ②划分方法: 经度每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东12区与西12区均为半时区,统称东西12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