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3918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两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3次 大小:372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试题,语文,联考,二模,学期
  • cover
2025届固始县永和高中、外国语高中二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我们接受事物的形象用感官,领会事物的关系条理用理智。感官所得的是具体意象,理智所运用的是抽象概念。一个人在幼稚时代,一个民族在原始时代,运用感官都多于运用理智,具体意象的力量都大于抽象概念。拿成年人和开化民族说,象仍先于理,知觉仍先于思想。因此,要人明“理”,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先认识“象”,所以古人有“象教”的主张。 哲学科学侧重理,文艺侧重象。这当然没有哲学科学不要象、文艺不要理的涵义。理本寓于象,哲学科学的探求止于理,有时也要依于象:文艺的探求止于象,但也永不能违理。在哲学科学中,理是从水中提炼出来的盐,可以独立:在文艺中,理是盐所溶解的水,即水即盐,不能分开。文艺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基本、最原始而也最普遍的感官机能,所以它的力量与影响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 文艺的表现必定是具体的,诉诸感官的。如果它是完全抽象的,它就失去文艺的特质而变为哲学科学。因此,我们写作时就须尽量避免抽象而求具体。“他与士卒同甘苦”是抽象的写法,“他在战场上受伤,口渴得厉害,卫兵找来一杯水给他喝,他看见旁边躺着一个受伤发热的兵,就把水传过去给那伤兵喝”,这才是具体的写法。凡是完美的诗、小说或戏剧,里面所写的人物故事和心境,如果抽象地说,都可以用三言两语总括起来,可是作者却要把它“演”成长篇大作。这并非不知道爱惜笔墨,而是他要把人物化成有血有肉的人物,把情境化成有声有色的情境,使读者看到如在眼前。从前人作寿序、墓志铭,把赞扬人的话都堆积起来,一样话在任何场合都拿来应用,千篇一律,毛病就在不具体。你尽管惊叹“那多么美丽啊!”“人生多么悲哀哟!”“我真爱你!”读者却不稀罕听这种空洞的话,他要你拿出证据来。 文章的作用不外乎说理、言情、叙事、状物四种。事与物本来就是具体的,所以叙事文与状物文比较容易具体。情感虽有具体的表现,有迹象可寻,但也常苦其游离飘忽,不易捉摸。加以情随境迁,哀乐尽管大致相同,而个别经历悬殊,这个人的哀乐和那个人的哀乐,这一境的哀乐和另一境的哀乐,终必有微妙的分别。文学不但要抓住类型,尤其紧要的是抓住个性。在实际中哀可以一哭表现,乐可以一笑表现,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哀只言哭,乐只言笑,就绝不能打动人,因为言哭言笑还是太抽象。要读者深刻感觉到某人在某境中哀如何哀,乐如何乐,就必须把它所伴的具体情境烘托出来。因此,言情常须假道于叙事状物。 文学所用的四类材料之中,理最为抽象。它无形无声无臭,只能用理智领悟。理愈高深抽象,就愈难被一般人了解欣赏。世间有许多高深的思想都埋没在艰晦的文字里,这对于文学与文化都是很大的损失。有些思想家知道这一点,虽写说理文,也写得和文学作品一样具体。古代的柏拉图和庄子,近代的柏格森和詹姆斯,都是好例。他们通常用两种方法:一是举例证,拿具体的个别事件说明抽象的普遍原理,有如律师辩护,博引有关事实,使听者觉其证据确凿可凭:一是多用警喻,即用类似的具体事物来打比方。“人相忘乎道术”颇不易懂,“鱼相忘乎江湖”却是众人皆知的,《庄子》多用寓言,寓言多是譬喻。 用譬喻来说理,尽管是最有效的办法,却不是最简截的办法。分明只有一个道理,不直接说出,却要找一个陪衬把它烘托出来,不免是绕弯子。但是人类心智都要由具体达到抽象,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大凡具体的写法都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