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归纳为: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下列中华文明代表“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 B.牛河梁遗址 C.陶寺遗址 D.二里头遗址 2.先秦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蕴含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 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公元501年,北魏宣武帝元恪在洛河南岸设置四夷馆、四夷里,用以安置各地归附者及外使、胡商等,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D.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4.安史之乱后,“诸道节度使、观察使以广陵(扬州沿江地区)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焉”,且“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5.有学者认为,中华帝国时期,在传统的乡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两种秩序和两种力量:一是“官治秩序”和国家力量;二是“乡土秩序”和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6.1897年4月22日,《湘学新报》正式创刊于湖南长沙,后易名为《湘学报》。《湘学报》的内容包括奏折、章程、论说、译著连载、书目提要、格致浅理和各处电传。其中论说分为史学、掌故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门。据此可知,《湘学报》 A.开阔了士人的眼界 B.丰富了科学的内涵 C.顺应了革命的潮流 D.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7.下表为1849年-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据此判断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 (万两) 比重 (C) 数额 (万两) 比重 (%) 数额 比重 (%)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701 40 3823 51 711 9 1911年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A.清政府关税自主权丧失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传统财政体系逐渐瓦解 D.西方列强侵略方式转变 8.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但1915年以杨度为代表的帝制论者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坚持现有国体论者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这场变更“国体”的争论 杨度 梁启超 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