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6585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9次 大小:64555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张九龄 吏治:首要任务就是用什么人。 治吏:实质是怎么用人。 “用什么人”不仅关乎对人才的价值评判问题, 而且是现实政治状况下多方利益博弈妥协的结果; “怎么用人”则涉及选官制度的贯彻实施。 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制度变迁。 01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02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 的选拔与管理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天子之子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统。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2:(魏文侯变法)“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刘向《说苑》 材料3: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官制 客卿制 军功制 荐举功劳制 1.夏商西周:世官制 ①特点:官位世袭(贵族政治垄断和特权) ②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血缘) 形成贵族政治;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③局限:重血缘、轻才能 2.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 ①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②标准:才能或军功 ③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注意: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定官职。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 荐举(自荐)毛遂自荐 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 3.秦朝:重法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李斯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背景: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皇帝成为 绝对的、最高的主宰者,其实质为“一人专制”。 目的: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文化制度、教育制度。 4.汉朝:察举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概念: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产生:汉武帝时期(前134年) 内容: 先考察后举荐 孝敬父母,清廉勤政 智略出众 公正无私,直言极谏 品德文才兼备,经学底蕴深厚 明于儒学经典,通晓儒术 通晓律令 常科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 明法 特点: ①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 ②指导思想:儒家思想 (开儒学取士之先河) ③标准: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并重 ④有固定的选才标准 自上而下 4.汉朝:察举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从选拔对象看: 从标准内容看: 从当时作用看: 从后期弊端看: 评价: 平民得以升迁,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科目广泛,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儒家思想为指导,重视德行,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