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 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 法律 国家统治的工具 教化 社会治理的工具 两者并用 相辅相成 法律 教化 古代中国 近代西方 新中国 中华法系 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儒家礼教 宗教伦理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各具特色 多元文明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程标准】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概念解析 德治: 法治: 礼教: 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既有皇帝的宣谕,又有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自古以来凡有见识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国策。 法治是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中国古代法治教育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教即礼仪教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是德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因其重视名分,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一、礼法之争:先秦的德治与法治 ㈠夏商西周时期 材料1:周公曰:“君子所(在位),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百姓)之依 (苦衷)。 ———《尚书·无逸》 材料2: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三辟之兴,皆叔(乱)世也。 ———《左传·昭公》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 同族有罪不即市。 ———《周礼·秋官》 材料3: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探究:据材料1及教材第1段内容,思考西周的统治思想与夏商王朝相比有何不同? 夏商:随意残害奴隶; 西周:为维护等级秩序,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探究:据材料2、3,围绕先秦时期的统治手段,请最大限度地提炼关键信息。 国家可能已有法律 制度等级森严 贵族拥有解释法律的特权 以习惯法为主 德治传统 (民本思想) 法治传统 已有礼治(德治)与法治两种统治手段 一、礼法之争:先秦的德治与法治 ㈡春秋战国时期 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最早成文法) (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 从为政以德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 ②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文化领域诸子百家争鸣。 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其公布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 ②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从而限制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③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执行; ④引发了第一次德治与法治之争; ⑤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对后世影响深远。 影响: 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