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习作: 游_____ 任务一:回顾课文,理清顺序 任务二:用过渡句,自然转换 任务三: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回顾课文,理清顺序 任务一: 大家好,我是小月。我游览过长城,那里的烽火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祖国大好河山,我想再游览一些好玩的地方,你们能介绍一些好玩的地方吗? 你们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呢?可以是旅游胜地,也可以是附近的某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分享给我。你们能帮我这个忙吗? 那么,我们怎么能把 一处景物介绍清楚呢? 语文要素: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习作要求: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 那么,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把景物介绍清楚呢?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作者站在大堤远望,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①定点观察 《海上日出》 巴金坐在船上看日出,按太阳升起来的变化过程,抓住颜色、亮光、位置的变化,一步一步地把日出的景象写清楚了。 ②景物变化 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 那么,我们按照什么顺序把景物介绍清楚呢?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一路游,一路换景,游览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记录下沿途的所见所感,层次清晰,让人印象深刻。 ③移步换景 在写一处景物时,我们还可以用什么顺序写呢? 从远到近 从高到低 从四周到中间 从整体到局部 …… 写一处景物 ①定点观察 ②景物变化 ③移步换景 写清顺序 方法总结 按一定顺序写景物,可以移步换景按游览的顺序写,也可以站在固定的点进行观察,按景物变化的顺序来写或是按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 用过渡句,自然转换 任务二: 如何把顺序写得更加清楚、转换更加自然呢? 画出《颐和园》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动词加上地点,有时还用方位词辅助,这样写过渡句,景物之间的转换就自然了。 动词加地点 方位词辅助 方法总结 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上合适的过渡句, 让游览过程中景物的转换更巧妙、更自然。 用过渡句 动词加地点 方位词辅助 写一处 景物 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任务三: 习作时不仅要按游览顺序把游览过程写清楚,还需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这样的习作才吸引人。 《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分别抓住了哪些重点景物来写?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颐和园》 我在《颐和园》中印象深刻的景物是昆明湖,抓住了“湖静”这个特点,将看到的和联想到的结合在一起写。 ①重点介绍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夺目…… 我发现《七月的天山》重点选择了“天山的野花”这一景物,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野花像……像……像……),写出了野花多、美、色彩缤纷的特点。 《七月的天山》分别抓住了哪些重点景物来写? ②巧用修辞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不用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我发现《七月的天山》重点选择了“天山的野花”这一景物,将看到的、联想到的,和自己的感受结合,写出了人在花海中的感受。 《七月的天山》分别抓住了哪些重点景物来写? ③加入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