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57448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共36张PPT+视频)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日期:2025-05-1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715974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视频,历史,七年级,统编,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回顾所学,历史上对外交往有哪些重要的事件?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遣唐使 意大利旅行家 马可·波罗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核心素养: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 四岳俊而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而且“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 ———《明史·郑和传》 经历磨难,性情坚毅; 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 屡建战功,深得明成祖的信任。 原名:马和 小名:三宝,又作三保 生活时代:明·明成祖 民族:回族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郑和下西洋 东洋 西洋 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明初,人们通常把当时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 郑和下西洋 1、目的: 请根据材料思考: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材料1: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材料2: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材料3: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1)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2)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根本目的: 示中国富强 郑和下西洋 2、概况: 郑和船队约有各类大小船舶200余艘,是一支混合式联合船队,在航行时的整体队形像一只飞燕,移动灵活,有利作战。白天以旗帜为指挥讯号,晚上则以灯笼代替,如果遇到有雾、雨、雪等天气,便以锣、鼓、喇叭等乐器进行指挥联络。 151.8米 郑和下西洋 2、概况: 郑和下西洋 2、概况: 时间: 7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1405-1433 次数: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主要活动: 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赠送礼品、商品交易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斯里兰卡 沙特阿拉伯 索马里 出发: 印度 越南 柬埔寨 泰国 伊朗 坦桑尼亚 肯尼亚 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 刘家港 郑和下西洋 3、条件: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qú)者。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郑和船队“涉彼狂澜,若履通衢”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材料一: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航海技术也日渐丰富。 材料四:郑和,回族,出身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知伊斯兰和佛教教义,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经济基础:明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科技保障:明朝造船技术发达,利用指南针及航海图,为航海创造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