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0501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191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文章,理清文本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辩证看待归隐,训练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情感变化,探寻心路历程。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解读主题,提升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归隐后的心境,体会“归”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2.难点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深入探究陶渊明思想中“儒”与“道”的融合与冲突,理解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价值取向。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引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归”字为核心提问引导) 1. 提问:同学们,看到“归去来兮”这个题目,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归”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可能会回答回家、回归故土、回归某种状态等) 2. 进一步引导:在古代文人心中,“归”往往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可能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返回,更是心灵上的归宿。那么,陶渊明笔下的“归”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含义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归去来兮辞》,一起探寻陶渊明的“归”之旅程。 (二)背景介绍(为理解“归”的原因做铺垫) 1. 简单介绍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背景,包括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门阀制度森严等情况,强调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的仕途艰难与理想破灭的普遍现象。 2. 讲述陶渊明的生平经历,重点提及他几次为官又辞官的过程,以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著名典故,让学生明白陶渊明对官场的失望和他坚守的人格尊严,从而引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围绕“归”梳理文章脉络)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错误和节奏不当之处。 2. 提问:文章围绕“归”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尝试划分段落层次。(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先述归隐之因(小序),次写归途之行,再绘归家之乐,最后表归隐之志的脉络结构) 小序:交代出仕和归隐的原因,包括对官场的失望(“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眷然有归欤之情”)。 第一段:描写归途的情景,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展现出作者归途中的轻松愉悦心情,以及对摆脱官场束缚后的自由之感。 第二段:描绘归家后的生活场景,如“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和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归隐生活的满足和惬意,这些场景都是“归”的具体体现,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第三段:描写归园图景,表现作者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描绘出家庭之乐,悠闲之乐,乡邻之乐,出游之乐。 第四段:抒发对归隐生活的坚定决心和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告别,(再次强调“归”的意义不仅是身体的回归,更是灵魂的觉醒。 (四)研读文本,深入探究“归”的内涵(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 1. 提问:陶渊明为何毅然决然地选择归隐?仅仅是因为官场的不如意吗?(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他从小就与世俗官场的生活格格不入,本性热爱自然;“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体现出他对过去在官场中迷失自我的反思,认识到回归本真的重要;还有“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表明他不愿为了功名利禄而扭曲自己的本性,即便生活困苦,也难以忍受官场对人性的压抑) 进一步追问: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