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隋开皇八年(588)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了(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2.“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3.大运河的开通,使南方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北方,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材料表明大运河的修建( ) 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 C.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使人民付出沉重代价 4.唐太宗和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帝,他们所采取的以下措施的共同点是( ) 唐太宗 唐玄宗 为了考察地方长官,命人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记录其功过行能,以备赏罚 亲自考察新任命的县令,遣返了德行较差的官员,并贬斥了主持县令选任的两位重要官员 A.重视整顿吏治 B.重视农业生产 C.关注人才选拔 D.善于虚心纳谏 5.唐太宗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下列措施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 ②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 ④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后人称赞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结合唐初盛世,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②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③国内安定,未曾有政局动荡 ④唐朝基本国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身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8.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其主题。下面目录说明该书叙述的主题是( ) A.唐诗 B.诗经 C.汉赋 D.楚辞 9.唐代一位回纥诗人写道:“古来汉人为吾师,为人学字不倦疲。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李杜诗坛吾欣赏,迄今皆通习为之。”该材料反映了唐朝( ) A.诗歌的发达 B.对外关系友好 C.民族关系融洽 D.科举制的发达 10.下图是现存放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局部),在碑文中,唐太宗高度评价了玄奘取经和翻译佛经;碑文是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成的。该石碑可以用来研究( ) ①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②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③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④唐朝文化影响日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下列属于唐朝“大出”的史实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C.册封回纥首领 B.玄奘西行天竺 D.击败东西突厥 12.下图所示文物是1970年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该文物可用于研究唐代(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民族交往与交融 D.多彩的文学艺术 13.下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是( ) A.黄巢起义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4.藩镇名义上受唐朝中央政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