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61224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4463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由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组成,其主题是“青春激扬”。这些诗歌和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这种吟唱不是简单地赞美与歌颂,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从内容来看,《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都是“五四”时期的作品,分别展示了当时青年人的不同人生形态与心理感受。《沁园春·长沙》展示了时代浪潮中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现了诗人的淋漓激情,是时代号角的高歌,赞扬了新力量的崛起。《红烛》则在情绪的矛盾中,自我解慰,自我坚定,展现了青年人心绪与精神的自我成长过程,既有“五四”时期青年人共有的民族时代意识,又对“五四”时期青年人的内心世界作了一个完整性的补充。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示了人类强劲的生命力量,既有激情的表达,又有理性的思考,内涵深广。雪莱的《致云雀》则以自由为基调,展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昌耀与雪莱的诗是对人生的普遍哲学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超越性。所选两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女性,这两篇小说具有更细腻的气质和女性的独特视角。《百合花》从人性的角度阐释了革命与奉献的现实意义、军民之间的融洽情感。《哦,香雪》则是淡化了男性角色的存在感,将一群青年女性作为最重要的视角,表达她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渴望与回归;再加上特有的乡村视角,延伸出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等思考。 诗歌与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注定了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寻找到共性的部分。注重意象的选择,注重比喻、象征、想象等手法,是这个单元的表达共性。 本单元的任务群主题设计为“青春激扬”,根据不同的选文与体裁,创设不同的任务,模拟多种情境,力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深文本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知人论世能力、想象能力等。《沁园春·长沙》可以采用诗歌朗诵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吟诵中理解文本,学会吟诵技巧;《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则以文学社刊推介此诗的方式,让学生思考郭沫若本篇作品颇受争议的原因;《红烛》可让学生化身为烛,开展一次浪漫的精神之旅,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学习与活动两种情境相得益彰;《致云雀》聚焦外文作品翻译,尝试理解翻译原则;《百合花》以“致敬红色经典”文艺宣传为课堂开展形式,思考革命文学的基本特点与文学价值的再发掘。 诗歌具有含混与跳跃的特点,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含混的特点,应允许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多元解读;面对跳跃的特点,需紧抓意象与情感这条连线。 两篇小说的理解困境在于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背后的时代性基础,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缺乏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基本了解,在《百合花》与《哦,香雪》的解读过程中会产生似是而非、纯粹站在今天的文化视角的误区。所以采用情境式任务,就需要打通过去与现在的通道,深入文本,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作品。 针对文章特点与学生学情,《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致云雀》《百合花》是本单元教学重点,而《红烛》和《百合花》是本单元教学难点。 课文 课时安排 沁园春·长沙 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 红烛 1 峨日朵雪峰之侧 1 致云雀 1 百合花 2 哦,香雪 1 1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感受并理解作者青年时期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2.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评价目标 对探究性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分析说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以及融于景的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